我有两个姐姐,奇怪的是在上幼儿园之前我不知我有两个姐姐。
一个大我18岁,另一个有12岁之差。按照生理的常识的话应该是不会有一个50多岁的老婆婆会生出来孩子,除非有奇迹降临。
很不幸的是我并不是奇迹因为我妈生我的时候只有30多岁。
相信读者也会很捉不到头脑,其实我和两位姐姐是同父异母,更有意思的是两位姐姐没有任何一点血缘关系,而我和她们各有一半的血缘。
我的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姥姥家,很小但是窗户很大,阳光每天中午都会让我热的受不了,这也许是姥姥家的花那么香的原因吧!
说姥姥爱花,其实她花草树木都爱。有一天楼上大妈丢了一个烂了的芦荟,我姥看见,不光从垃圾堆里捡回家,两个星期之后这个芦荟居然重新生根了。
直到3年前我的“护肤品”就一直是那个姥姥捡回来的芦荟。这么想起来可能在那时也培养了我喜欢花草树木的兴趣。
我小时候盘小辫子,(是那种清朝的辫子,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前脑门的头发没有被剃秃)老话说扎辫子的小子好养活,我感觉这句老话非常的准,因为我真的特别好养活。(这根小辫子最后因为在幼儿园总被揪着玩,所以在上学前班之前给剪了)
姥姥家和姐姐家离得很近。实在一个小区,我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巧合而已,但确实方便了我,以小孩的跑步速度3分钟就可以跑个来回。我记事的时候大姐就已经结了婚,因为当时父母不是很富裕,(可能当时整个中国都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大姐和姐夫是和我爸我娘妈住在一起。而我除了吃饭一般都是呆在姥姥家睡觉当然也是。
小时候的印象里面我的妈妈是一个永远不知道在哪里的人。
“妈,你明天就走吗?”
“恩恩,我要去给宝宝挣钱啊!”
“那下次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啊!”
“你下次都考100分我就回来了。”
然而,18年我妈也没给过我多少钱,而且自己现在都过得省吃俭用。
当然我确实是她的儿子,因为我也不会旅行诺言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没考过全科100分数。(到了初中7门课程不可能考全一百)
就这样我妈要是回来了我就和我妈一起睡觉,剩下的晚上我都在我姥的床上和姥姥一起睡。
姥姥喜欢针线活,总是带着个老花镜,镜腿上的绳子,不干活的时候就挂着镜子,姥姥最喜欢的项链应该就是这一条了,除了睡觉就不离身了。那时候我还总笑话姥姥,殊不知这里面都是生活的经验。
那时候小区后面是一片没有被开发的荒地,因为姥爷是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又拿起了锄头带我“开荒”。春天浇水用的水都是我姥爷特意在一个坑里放上塑料袋,下雨天就会存贮水,像一个小型的燕塞湖。突然有一天池塘里面出现了几只小蝌蚪,结果我以后的目标就从帮老爷锄地拔草,变成了抓蝌蚪。秋天冬天又从抓蝌蚪变成了抓蚂蚱,深秋冬天姥爷去田里的时候会带一个炉子,本来是姥爷烧水沏茶用的炉子,等到炉子不太热了我就把抓到的蚂蚱放到炉子里,等到火灭了除了脑袋翅膀不能吃,剩下的“鸡肉味,嘎嘣脆”不过说实话,真的很好吃。
童年我和姥爷的时间要比我爸在一起的时间长的多,姥爷教会了我认识东西南北。“树木茂盛的那面是南,反方向是北。”教会了我吃苦,教会了不挑食。“这个芹菜你不是是吧?”“我就是不吃,难吃死了,我才不要吃这种东西!”第二天的中午饭就是芹菜炒粉和肉丝芹菜。反反复复,芹菜、青椒、西红柿我全吃了而且现在最爱吃的三种蔬菜就是这三个。
姥爷是个老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上过大学,虽然是个专科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讲,简直就是国家人才。我记得后来我爸和我说,姥爷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是一名骨科医生,可姥爷在我小时这些从来没提过,只说过他是一个兵。可能对于姥爷来讲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大学生的称呼,而更喜欢“老兵”的亲切称呼。
既然姥爷是医生所以,小时候生病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全部是姥爷一手操办的,而且最喜欢中药还是煎药。这对于一个不到7岁的孩子来说简直太痛苦了。我不爱吃怎么办?大人自然比我的招数多,改了很多版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版本也就是最终版本就是,就是去掉针头的大针管往我嘴里打,基本上每次都会强嗓子。
但每次喝完药姥姥总会摸着我的头来安慰我,给我糖吃。
“喝的药越苦,你吃得糖就越甜。姥姥说的没事啊!”
“我....我不想喝了。太难喝!苦!”
“不喝药你就好不了啊!好不了你就不能出去玩,你不是想出去玩吗?那就得喝药。”
渐渐的,我已经可以一点一点独立的喝药。“还有一口,对真棒👍好宝,给块糖吃,真棒。”
但喝药的过程确实很漫长。
然后有段时间我一直是和姥姥在一起的,后来听大人说应该是当时去北京做生意没空理我。
“当时就应该多要点钱,现在你说咋办。”
“谁知道他们这样啊!一撒手就不回来了,这孩子咱们可不能養,这吃喝拉撒得多少钱啊!感紧把他妈叫回来让她把孩子送过去。”
“那你给她妈打电话吧!问问她啥意思,也不能把这孩子放到咱俩这就不管了啊!”
某年的7月13日一个炎热的凌晨,男孩被尿憋醒听到的话语,客厅安静时上完厕所回来再躺倒床上已经是现实的小子。
上午起来的晚了一点,喝了一碗粥等了一会自己熬好药,开始喝药。也是从那天开始,男孩再也不用吃糖了。
9点到11点3点到7点这是男孩在家外面的时间。从此以后除了吃饭睡觉再也不能在家里面看见男孩了,除了男孩的妈妈回来那天,那年男孩6岁。
2005年男孩上了小学,跟着父亲和“娘妈”来到了市里,离姥姥家很远,但是每个周五自己一个人还是会做17路公交车,经过45分钟的路程到老家门口。因为姐姐在家的压力实在太大。第一时间还是会想起那里。
后来随着姐姐的搬家,我去姥姥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知道4年级我和我爸说我要去我老家时,我才知道他们搬到唐海去了。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的第一任老师可能就是姥姥姥爷。因为和他们待的时间长,不可避免的学到了很多农村的说话方式和办事方法。
也挺有意思的,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中”这个是行的意思,“知不到”和不知道是一样的,“吶”(ne四声)是表示赞同其观点,还有就是吃饭吧唧嘴。就因为吃饭吧唧嘴我就被我姐打了不知道多少回。
在老家学完了偶尔回趟家!就各种说我,矫正我。这个东西也不是说一边遍就能改过来的东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总爱在姥姥家的原因。因为在小时候看来,没人管无拘无束要比天天打你骂你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