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末代爱情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四十八章 团聚后的生活(2)

末代爱情

去完杭州,静怡说,我们还没去过离家近的无锡呢,仲仁说,是啊,走,现在就去。

只见一个导游小姐说,这里是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海拔高8米,东经120°16’、北纬31°34’。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

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

惠山古镇各行业会所占一定数量,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具有水陆二条交通线,水路由京杭大运支流三里至古镇腹地,陆路离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2019年12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惠山古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

古镇建设保护范围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其中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25公顷,锡惠路以东78公顷为古镇配套发展区及风貌协调区。其规划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

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2000年,无锡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全国100个著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古镇的开发也因此提速。

惠山古镇以惠山古祠堂为依托,连接二泉寄畅园、惠山镇、惠山直街、横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馆,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含量较高。拟开发范围具体西起天下第二泉、东至黄埠墩、南抵锡山龙光塔北侧、北界为通惠西路,整个面积约70公 顷。届时将以京杭大运河无锡北段为主线。

古镇介绍完,导游小姐说,无锡的惠山泥人是周边家喻户晓的特色。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50年代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 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的黑土捏制而成。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静怡看着各种可爱的泥人造型,有些恋恋不舍,仲仁说,我们没法带着的,就看看吧,静怡只好无奈的离开,仲仁说,后面还有更好看的风景,走啊。

他们跟大家一起到了锡惠公园,只听导游小姐说。

锡惠公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距无锡市中心三阳广场二公里,地理位置为北纬31°35′10″,东经120°15′46″。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锡惠公园

寄畅园主要景点有:锦汇漪、七星桥、山色溪光、玉戛金枞、凤谷行窝、寄畅园法帖、秉礼堂、鹤步滩、知鱼槛等。

天下第二泉

位于惠山东麓的天下第二泉,原名惠山泉。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无锡访友,居惠山寺,他对惠山“泉源渊沦,篁木浓翠”的景色很是赞赏;饮过惠山泉后,对清冽甘美的泉水更是倾心。后来陆羽品评天下水为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之称于是产生。

天下第二泉现有二泉上池、二泉下池、万卷楼、陆子祠等著名景点。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年间司徒右长使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

现寺内保存的古迹有: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日月池、金莲桥、金莲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大同殿、竹炉山房、云起楼等。

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二泉书院建于1516年。据史载,时有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十五景。邵宝在此讲学11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宝病逝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历史上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朝道光年间,但面目全非。

杜鹃园

中国杜鹃园是以无锡市花杜鹃为主的花园,20世纪70年代末利用惠山东伸之山岗坡地精心构筑而成。曾容获国家园林优秀设计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

杜鹃园现有景点:鉴塘、踯躅廊、月洞门、醉红坡等。

愚公谷荷塘之水引自惠泉,400余年前,“愚公”看到惠泉水浪费惊人,又受到污染,不禁发出“罪孽深重”的呼吁,因为惠泉如此大量浪费,水愈用愈少,势必干涸,当时的情景是“惠水涓涓,由井之涧、之溪、之池、之厨,以涤、以濯、以灌园、以沐浴、以净溺器,无不惠山泉者。

春季杜鹃花展

锡惠公园景区于每年四月至六月举办无锡市花——杜鹃花节展览。

锡惠公园杜鹃花

无锡市花——杜鹃花节开幕式于景区九龙壁广场举行,各级市政府、中国花卉协会领导出席开幕式。

静怡又被杜鹃花吸引了,已忘记对泥人的迷恋,看着这么可爱的静怡,仲仁一脸宠溺,幸福的笑了。

静怡呆呆的看着花,仲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她拉走了。只听导游小姐说,我们去东林书院看看吧。坐车转眼就到了东林书院门口,等大家都齐了,导游小姐开始介绍了。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无锡官员李夔陪同著名学者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郁郁葱葱的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知道杨时的意思后,全力赞同,于是定此学社为“东林”,前后长达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杨时去世后,杨时的学生在无锡县城的东林书院所在地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杨时学成南归时老师程颐对他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吾道南矣!”。后来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杨时离开后,东林书院逐渐荒废。

东林书院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百年后的明代,无锡人邵宝(1460—1527,号“二泉先生”)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仍为学舍。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2002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

地理位置

近10多年来,无锡市对东林学院又进行了不断的修复,成了家土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区东侧东林广场旁(解放东路867号)。

人文历史

传闻当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东林书院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如今,这里不仅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当地文史馆成员的学术交流之地。

东林国画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 ,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唐文治撰写了碑文,“发明性理之根源”,并略述书院建置始末,“惟愿我乡邦人士 ,景仰前徽,保气节于将坠。”碑后列有发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仓,国学大师,长期在锡地办学,声名卓著。碑今存无锡东林书院。

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

千古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看完东林书院,导游小姐带他们去了南禅寺,她马上介绍到。

南禅寺,中国佛教古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地处无锡老城南隅,古运河畔。南禅寺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4年)改称灵山寺,后毁;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年)建塔;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023-1031年)重修寺院,赐额“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有“江南最胜丛林”之美誉[1]。

南禅寺,古塔为七级八面阁楼式,檐角悬挂铜质铎铃,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美誉,著名的无锡八景之一,改革开放后以寺兴市建成了十二万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市场——南禅寺文化商城。商城北部为明清风格建筑群,南部为宋朝风格古建筑。

南禅寺,商城中妙光街已被无锡市政府命名为无锡市旅游街,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南梁

南禅寺建于南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刹。旧称“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护国”

唐代

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4年),护国寺改称灵山寺,后毁,仅剩一庙[1]。

北宋

北宋雍熙年间(984-988),有僧持钵而来,走进原灵山寺的庙中,忽然不见了踪影,后来发现寺壁上有该僧的影子,人们信以为佛,建造佛塔,并到苏北泗州接来了三尊佛像。

北宋天圣年间,灵山寺原址重建,宋仁宗为该寺赐名“福圣禅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为无锡城中的另一座寺赐名“寿圣禅院”,因福圣禅院地理位置偏南,故老百姓俗称其“南禅寺”。

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赵佶为雍熙年间建造的佛塔赐名“妙光塔”。

妙光塔历经元、明、清多次劫难,现存建筑都是明正统年间所建

民国

1925年,荣宗敬、荣德生、唐申伯等出资为南禅寺做了修复。

1930年,南禅寺附近设立了游民习艺所

共和国

198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南禅寺进行全面整修。

无锡南禅寺

1983年,南禅寺被列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南禅寺妙光塔按原样修葺一新,重新对外开放。

建筑特色

北宋天圣年间重建,宋仁宗赐名“福圣禅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为与南禅寺相对应的北禅寺赐名“寿圣禅院”。同一皇帝,给锡城两寺院,赐以“福圣”、“寿圣”之名,这是无锡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别是南禅寺赐福有福,经历代修复,面目一新,

可见那天王殿,殿身辉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气势不凡;五戒堂,堂内庄严,净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绿,清澈照人。大雄宝殿中,如来形体雄伟,仪表安详庄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颜,口欲启齿而又止,状若演法且未尽。诸佛罗汉,面貌慈祥多姿,形体丰满俊俏,眼神专注,衣纹流畅。

免费政策:2020年2月,为表达对广大医护人员的感谢,自景区恢复开园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及配偶和子女实行免费入园政策。

布局结构

无锡南禅寺的主要建筑,其结构具有我国明清江南地区佛寺建筑的显著特点。寺内建筑的梁架高度简化,梁柱直接通过榫卯接合,不依赖铺作层,柱上斗拱高度占总立面的比重较少而攒数密集。出檐较短,飞檐弧度优美,秀气灵动。屋顶举折较陡,瓦作细节丰富,是明显的明清两代建筑风格。

无锡南禅寺

相关典故

南禅寺有一座七级八面,高43.3米的古塔。传说是为了治服水患才把塔立在羊腰湾与运河的交会处。 据《南禅寺记》记载,在北宋雍熙年间(984-988),有僧持钵而来,走进庙中,忽然不见了踪影,后来发现寺壁上有该僧的影子,人们信以为佛,建造佛塔,并到苏北泗州接来了三尊佛像。

无锡南禅寺

明代进士无锡人张思安在《南禅寺重修塔碑记》中说:“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脉与惠山第二泉通。父老相传云:昔有巨蛟蜿蜒其中,每天地晦暝,辄兴风雨,喷腥涛,居民震怖,商贾怀忧。雍熙中,有异僧驻锡于兹,谕于众曰:苍龙在耳,宜建浮屠(宝塔)以镇之,则蛟自潜,民安业矣。”

这些传说使南禅寺名声大振。到了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赐塔名为“妙光塔”。妙光塔历经元、明、清多次劫难,现存建筑都是明正统年间所建。1925年,荣宗敬、荣德生、唐申伯等出资做了修复。1930年,曾在这里设游民习艺所。198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全面整修。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妙光塔按原样修葺一新,重新对外开放。

妙光塔系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总高43.3米,是“无锡八景”之一,睛日黑塔之影可以落到数里外的一座桥下,故名“塔影桥”。历史上还有许多奇闻异说,最神奇的是相传发出过五颜六色直冲云霄的妙光,近已有科学论证,这是雷电作怪。20世纪80年代始,南禅寺建成文化商城,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商业用房9.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2万平方米,似无锡的“城隍庙”,南禅寺已成为人们游玩、购物的好去处。

其中妙光街被无锡市定为旅游一条街

上一章 第四十七章 团聚后的生活(1) 末代爱情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 团聚后的生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