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空大错乱,我们跟过去的山顶洞人生存在同一时空中,请问我们跟他们的差异性在哪里?我们一样会因为肚子饿而去觅食,只是现在的我们用钱去买食物,而远古人类要自己找食物。我们会因为天气冷而用钱购买衣服,而远古人类则用手边的树叶与皮革编织成足以遮蔽身体的衣物。
假设远古人类跟我们一样都会用钱买东西,也不需要为了三餐温饱而花费许多的时间,请问我们跟远古人类的行为有什么不一样?据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研究,5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大脑已经跟现在的我们没有太大差异,为什么我们的行为会出现如此大的不同呢?原因就出在“教育”这两个字上。远古人类必须投注大量的时间与心力去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而我们不用,因此我们就多出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寻找如何让自己更便利、更美好地生活。人类的生活必须衣食无忧了,才有余力去实施教育这件事。
早期的教育是通过神话故事解释大自然的现象,运用人类的想象力加以说明,随之代代流传下来。
天空为什么会打雷、闪电、下雨?北欧人在解释这些天象时创造了富饶之神索尔,他一挥斧头就会产生雷电,一动锤子就会下雨。另外,世界各地针对雷雨闪电还有不同的神话传说。从中我们发现,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教育的传承都是运用视觉上的图像与大脑的思考,通过听到的故事将之结合起来,然后再经由生动的描述,让听者“印象”深刻,因此神话故事能代代传承。文字出现后一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动活泼的“印象”传承不再是焦点,而是事实的描述。大量抽象的描述不断产生,文字越来越丰富。慢慢地,我们的学习变得难以“想象”地复杂。这个难以“想象”指的是我们已经缺少实体的对象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于是“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不是学习者的问题,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举例来说,小时候妈妈教我们学习1、2、3、4时,她是不是在上下楼梯时一边踏着步伐,一边念着一步、两步、三步?或是拿着苹果一边指,一边数?还是妈妈一开始就在白纸上画着“1”“2”“3”?相信全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是先用苹果或是手指头教我们数数,然后才教我们数字怎么写。发现了吗,当我们在学习数字这样的抽象概念时,第一步就是用具体的对象来帮助确认。
1.学习的第一步:联结对象和声音
台湾常常有大大小小的选举,当我的外甥女两岁多时,只要看到各种旗帜,自然而然就会大声喊出“冻蒜”(闽南语,当选之意)。她不认识旗帜所代表的意义,但她认识的是旗帜以及代表的具体对象,和大人给予该对象的声音,她将对象和声音联结起来,完成了学习的第一步。
2.学习的第二步:运用视觉图像记住抽象符号
当我们会数数了,妈妈就开始教我们写出抽象的数字:“1”的形状像一支笔或是棍子,“2”的形状像一只鸭子,“3”的形状像人的耳朵,“4”的形状像帆船或是三角旗,“5”的形状像钩子,“6”的形状像一个孕妇的侧面,“7”的形状像老爷爷拿的拐杖,“8”的形状像眼镜的镜框,“9”的形状像气球,“0”的形状像甜甜圈或是鸡蛋,于是我们懂得怎样“画”出这些抽象的数字。我会说它是“画出”来的,是因为我们去看小学的小朋友写字,常常形状对了,笔画顺序却不对。形状是视觉图像,视觉图像容易记,而笔画顺序对刚学写字的小孩而言,就不是可以直接记住的。学习过程的第二步就是运用视觉图像来帮助我们记住抽象的符号,不论是文字符号或数位符号。
每一个抽象的符号都学会了,才能进入抽象概念的建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定认识了“1”“2”“3”“4”的符号之后,才能认识进阶的加减乘除运算。有了加减乘除的抽象概念,才能进入概率、组合的学习,或是建立微分、积分的观念。
因此,大脑学习的步骤可以简化成:具体对象→符号→建立抽象观念。符号的建立必须依赖具体的图像,抽象观念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符号的意义之上。所以,学习是一步步向上登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刚学过的东西马上又忘了,如果我们连“1”“2”“3”“4”之类的符号与其代表的意义都记不住,怎么可能学得好加减乘除呢?学习力与记忆力互为因果关系,学习能力强的人记忆力也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