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发觉微信里好多人,原本“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都打开了限制,又回到最初的所有可见了。
我问老A说为啥,你又不担心三天前的自己嫌弃三天后的自己了?
老A说,其实最开始吧,我设置成三天可见,只是希望大家看我朋友圈的时候,感觉我比别人多了一份神秘。
然而呢,我难受的发现,根本没有人看我的朋友圈,她们一天都不想看。
他说曾经公开所有朋友圈的时候,大家还会给他点赞,还会有相好的女孩儿熬夜翻遍他所有的内容,或评论或点赞,她们真的很用心,会一直翻到那条象征开始的横线。
他说这是份情谊,让人觉得窝心暖心的情谊。
然而自从“三天可见”后,且不说朋友圈的评论越来越少了,朋友的关心越来越薄了,就连这种浪漫也没有了,相反会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本想通过朋友圈了解你的近况,可惜你设置了“三天可见”。
2.
我边听他讲,边翻他的朋友圈,没有了三天的限制,因此可以看到更多我曾经不曾留意的内容。
越发觉得他这个人的形象很鲜明,性格很鲜活,及时有偶尔的抱怨和牢骚,也只是觉得他活的真实,丝毫没有觉得他有郁郁寡欢、小肚鸡肠这些负能量。
通过这个朋友圈,我确实觉得和他的距离更近了,我能说出他喜欢的口味和他平时的爱好,能说出他上个星期做过的糗事和去商店买了包烟就被交警贴条的尴尬,能讲出他拥有一只叫“佛爷”的狗子,甚至还能说出狗子最讨厌吃牛肉味儿的狗粮。
这些了解让我觉得他特可爱,特真实,因此我想靠他更近了,想了解更多关于他的细节。确实,这种感觉在他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时,是我不曾体会的。
我确实喜欢那种能把所有朋友圈很敞亮的都打开的,总觉得这种人活得更加坦荡,无所畏惧,虽说我也不会较真儿的一直往下翻,但是总觉得这样的人,给我的踏实感更强。
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
很多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往往喜欢发很多动态,真的,恨不得一天发十条。
反正三天之后这些东西就又都不见了,没事儿,发什么都无所谓。
3.
以前看到一句话:“交互设计要提供给用户足够的安全感,但不能侵犯用户的隐私。”
可能这个功能就是在间接的保护用户隐私?
只是这种感受真的很不好,陌生人之间都能看十天内的朋友圈,我和你好歹是好友关系,你却只给我留了三天的“查看权”。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觉得把这种状态描述的特别贴切:
“欧阳克兴致勃勃地向黄蓉介绍西域的别有洞天,然而到了黄蓉的地界,她却让他在桃花岛连路都找不着。”
其实没人在意你到底开放多久的朋友圈,大家在意的,只是那种像是被忽然推开的距离感。
我向你掏心掏肺的展示我的全部生活,可是你却不断的提醒我,对于你的世界,我只有三天权限。我给了你看了全部,你却藏头藏尾,这首先就很不公平啊!
无论如何,既然是朋友,我是不打算只把自己给你三天的,我要把我天天都给你。
4.
可是一个人的朋友圈是什么?
简单来讲是记忆,它是只记录生活方式和点滴瞬间的一个载体。
《奇葩说》里颜如晶说:
记忆是工具。朋友圈也是工具,这只是你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但是朋友圈,不是你了解这个人的唯一方式。
你们可以聊天,可以打电话,可以约见面,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了解对方,不一定非要完全依仗于这个载体。
倘若你们是朋友,你们有成千上万种相互了解的方式,并不仅仅是私下里翻翻对方的朋友圈来认知彼此。
如果你仅仅因为对方“朋友圈展示三天”,就觉得她不把你当朋友。那说明你们的友谊,也仅限于微信和朋友圈里。
5.
话说到最后,忽然想到了前几天我和一朋友的对话。
她说,自己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觉得新功能,想尝尝鲜。
我问,那你就不怕有些人来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啊?
她说,反正截止到现在还没有人来问我,我觉得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个事情吧,毕竟朋友就是常联系,能把心绑定在一起,不是很片面的给看多少朋友圈就能定义的吧。
我个人认为,其实比起朋友圈三天可见,朋友圈对其分组才是最可怕和冷漠的。
是啊,朋友圈对所有人都三天可见怕什么呢?
单独被人孤立开,设置对其可见或者对其屏蔽不可见,才是最让人担心和难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