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朴树淡出视线又是很多天。
最近一次上热搜,是上海演唱会。
期间“马伊琍带女儿看朴树演唱会”上了热搜,
当天去的,还有张歆艺和袁弘。
全场的朴树,没有换衣服,中间还忘词,中途笑场了一次,
有人说,那就是朴树啊:
依然忘词、害羞、紧张,不知道怎么说话。
依然单纯、笨拙、有趣,不知道如何应付。
02
朴树,原名濮树。
父母是北大教授,而他是北师大的辍学学生。
当然是为了音乐。
一个人为了一件事,放弃在别人看来还算不错的前途,
总是有两种评价:
成功前,有人说,要么是傻,要么是疯。
成功后,有人说,是执着。
可是,人生的选择从来都是在一瞬间,就像对与错无从说起。
1994年的朴树,20多岁的男孩走上了音乐道路,他大概也知道,就像把自己丢进苍茫的大海,只有不断地在海里伸出头,船上的水手才会伸出手。
有一篇报道这样写:
高晓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回忆起他和朴树的第一次见面:“朴树跑到我们家来,给我唱歌,结果一下我就傻了,特别的好,特别好。他说我要攒钱,卖歌攒钱自己做唱片。他说我觉得音乐圈里的人都是傻逼。”那是 1995 年,朴树从首都师范大学退学后一年,那期间,他都在家靠写歌卖歌为生。
文艺,但不矫情。这大概就是朴树。
03
毋庸置疑,真正规模性、大面积追星这件事80后开始的。
80后在娱乐圈的出现,像是跳出襁褓的孩子,冲在前面,她们拥有了比上一代人更多的方式
4元钱一本的《当代歌坛》,10元钱一盒的磁带,还有墙头的海报,跟杂货铺的老板讨价还价。
每一个人被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朴树的表达方式,我是磁带和CD。
1999年,朴树开始正式走红,那一年,有一首歌叫《那些花儿》。
2000年左右,14岁的我,第一次认识朴树。
我在电视机前,看他的歌友会。
那是在一个大学校园,他坐在台上弹吉他,有一首歌是《白桦林》。
21寸的电视机前,我看到他的头发盖在眼前,脸上还有痘,坑坑洼洼。

那个时候真年轻啊,年轻得好像路上的小哥哥。
而那个时候,也是他走红的开始。
他出现在许多音乐节目里,在中国的流行乐坛里,是否有一席之地的标志之一是:电台的节目,是不是滚动循环。
而朴树就是。
2000年-2005年的华语乐坛,是朴树最好看的5年。
风头活跃,榜单好看,你就是去看他的个人经历,那五年,可以写的话最多。
一个歌手最红的时候,无论是不是他所期待的,那一定不是他最差的时候。
毕竟,他的歌被大家知道,还唱得满世界都是。
毕竟,他可以赚钱,可以不再为生计担忧。
以及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04
朴树的某几年是断层的,用现在的话说,可能是沉默,再或者,在找自己。
都是猜测。
有一篇文章是《朴树回忆9年抑郁症:人活在世上什么都要能承受》,坊间一直说,朴树得过抑郁症,不知是否确切。
文中最后一句:2009 年的某一天,朴树坐在家里重新拿起吉他,旋律声一起,他突然觉得很开心,从来没有的开心,他知道自己快痊愈了。“我开始学会不做设想,越来越不刻意,歌和人都会更自然放松。”朴树说。
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细节,说在张亚东的音乐会上,朴树唱《生如夏花》,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他没唱完,就转身默默下台了。
或许这就是朴树。
生性本就沉静,而解局人有时就是自己。
这个世界上,最难通往的路,就是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们永远在选择,却从不被选择。
记得知乎上《如何评价朴树》:
他可以一周不出门,他的菜是自己种的,花不了很多钱。
他出来开会就穿着白T恤,短裤,拖鞋,还骑着小电瓶车,北京的天气太热了,他背上流了好多汗,但是他什么都没说,静静地来开会,开完就静静地,骑着小电瓶车走了。
下面配的图是这一张。干净、利落、沉静、亲切。
看身影,这大概就是一个邻居而已吧。
他还是少年。
05
最近三年活跃在视线里,
一次是韩寒电影主题曲《平凡之路》;
还有一次,是《跨界歌王》,这次,他作为王珞丹的帮唱嘉宾,主持人问他,来的理由。他说,这是我的工作,我觉得我靠这个赚钱啊。
再前一次,他的理由是,这一段真的需要钱。
朴树让我们清晰感觉到,一个好的优秀的音乐人,不需要高喊“我要为了音乐出生入死”,“我不爱钱”来证明自己爱音乐的高尚感,他可以有自己的方式——用音乐去赚钱——用钱去养音乐。
用爱好赚钱,用会的事赚钱,并不低俗;就像没有能力却高喊我为了“兴趣不赚钱”,也不见得崇高一样。
朴树的音乐会说话,他的动作会说话。
06
“好好地”是他的回归演唱会的名字。
朴树还是羞涩,还是有趣,还是会忘词,还是背着吉他。
他终于有了皱纹,他还是那么瘦,他的眼光依旧会发光,他看起来还是和从前一样。
是啊,生活多不容易。
在高清而放大的世界里,真实地活着,反而成了最容易的方式。
说不出祝福,却有很多祝福。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朴树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