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祭鱼”
獭祭鱼的意思是水獭常捕鱼陈列水边,看上去就像陈列供品祭祀一般。
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宋·吴炯《五总志》
李商隐随令狐楚学习骈文,在俪句对偶方面和老师差相仿佛,只是文辞还要繁缛很多,这是因为李商隐在撰文之时总会海量地检阅书册,以至于各种书册堆满桌案。而水獭在吃鱼之前总要把捕获的鱼儿在石头上整整齐齐地排列起来,仿佛祭祀一般,这就被称为獭祭鱼。李商隐书桌上堆满资料典籍的情景,就像极了獭祭鱼。
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
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猎紫兰丛。
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
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
——李商隐《药转》
颈联是一对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未必输孙皓长筹,何劳问石崇香枣”。这里连用两则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在都城建业的后园里偶然挖出了一尊佛像,吴主孙皓素不信佛,故意将佛像至于厕处以放置厕筹。四月初八浴佛节,孙皓变本加厉地尿于佛像头上,不久阴处肿痛难耐。诗中“长筹”即厕筹,是用竹片砍削打磨成的刮板,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手纸。
对句用晋代石崇的典故:石崇生活奢靡,厕中有婢女数十人。婢女身披绫罗,手持漆箱,箱子里盛有干枣,供人如厕时塞鼻之用。有一次大将军王敦在石崇家做客,如厕时见到厢内有枣子,径自取来食用,婢女们无不掩口讥笑。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牡丹》
《牡丹》短短八句,且仅仅是咏物,就用到了六则典故,且并非众人耳熟能详的典故。首句是用孔子见南子的故事:南子是乱政之君卫灵公的夫人,春秋时期著名的艳女,声誉一向不佳。她多次约见孔子,孔子辞谢不得,只得赴会,隔着一层锦帏向南子行稽首之礼,南子自锦帏中答拜,环佩玉声璆然,令人怦然想象帷幕中的风光。李商隐替南子卷起了这层锦帷,但只是“初卷”,稍稍揭开美丽的一角而已,以这无限春光幽幽乍泄比喻牡丹初绽时的明艳。
第二句用鄂君子皙的故事,这里是以越女身上五彩斑斓的披风形容牡丹花瓣的雍容层叠。
三四句形容牡丹随风摇曳的媚态,虽未用典,却用到唐代舞蹈的术语。
所谓“垂手”是一种舞姿,古人记载说“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郁金裙”是指熏有郁金香料的舞裙,而非郁金香颜色的裙子。古代诗词里常见的所谓郁金,与今天的郁金香毫无关系,不是花朵,而是一种外来的香料,汉译佛经译为茶矩摩。由于茶矩摩稀有而昂贵,人们常以较廉价的红花、郁金来代替,在名称上便发生了混淆。真正的郁金是一种姜科植物, 被用作香料和药物。至于诗词里常常提到的郁金香,是指郁金的香气。我们今天概念中的郁金香花传入中国尚不过百年的历史,古人并没有这份眼福。
第五句用石崇的典故:石崇是晋代首富,平生最喜炫耀奢华,厨房里不用柴火,而是用精美的蜡烛烧饭,现实版的焚琴煮鹤恐怕不过如此了。
第六句用荀彧的故事: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熏香,每到人家做客,所坐之处接连几天香气不绝,后来人们便以“荀衣”“荀香”或“荀令之香”来比喻人的风流倜傥或花的异香扑鼻。
第七句用江淹的故事:江淹是南朝的文学大家,某日他在冶亭留宿,梦见一位老人自称郭璞,对自己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很多年了,现在应该取回来了。”江淹向怀中探取,果然摸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了老人。从此以后,江淹所作的诗歌再也没有佳句,故而后来才有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第八季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陪同楚襄王嬉游于云梦之台,望见高唐之观上笼罩着特殊的云气。楚襄王甚觉怪异,宋玉解释道:“这就是所谓的朝云,当年我们楚国的先王也曾来高唐游玩,在倦怠中小憩,白日入梦,梦见一名女子自称巫山之女,自荐枕席,先王便宠幸了她。女子告别的时候,说自己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先王在第二天清早向山上望去,果然见到一种奇特的云气。感叹之下,先王为那女子立庙设祭,名为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