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水鼻祖大禹
传说禹是黄帝的玄孙,姓姒,名文命。禹的父亲叫鲧, 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鲧的妻子名叫女志,也叫女嬉。
一天傍晚, 女嬉到河边提水,见岸边的草丛中滚着一颗圆溜溜的东西,她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枚野生的薏以果。 她见意以果晶莹剔透,便含在了嘴里,不料果子一下就从嗓眼里钻进 了她腹中。事隔不久,女嬉就有了身孕,怀胎十四个月后,生下了禹。
禹尚年幼时,全家东迁到了中原。当时,中原地区连年闹水灾,民不聊生。尧帝命令鲧治水。鲧采用障水法,在岸边修筑了高高的河堤。可是从上游流下来的水卷带着大量泥沙,泥沙淤积起来,就堵塞了下游的河道,水被堵截在这里无法疏通,河堤频频被冲垮。
鲧花费了整整九年的时间,仍然没有制止水患。舜奉命巡视天下,发现中原的洪水依然在肆虐,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于是便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把鲧处死在羽山。
十几年后,禹长成了一个魁梧健壮的青年,当时舜帝接替了尧帝,在治理天下,舜帝见中原的水患仍然十分严重,就命禹再次治理水患。
接受这项任务后,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改“ 围堵”为“利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特性,欲打算将水引人到海洋里去。有了这个打算之后,他便亲自视察河道,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树立标杆,然后再根据标杆规划水道。水道规划完后,他便带领百姓凿山开河。在那段日子里,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被晒得皮肤黝黑,胳膊上、腿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上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在治水期间,禹先后三次路过自家门口。第一次,他在门口听到新婚妻子的呼唤声
;第二次,他站在自家的墙外,听到儿子的啼哭声;第三次,他听到儿子脆生脆气的读书声。他多想进去看一眼儿子,多想和妻子打一声招呼呀!可是为了不分心,尽早挖通河道,使百姓早一天免受洪涝的侵害,禹强忍着泪水,咬着牙从门口走了过去。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带领百姓凿通了无数座山,疏浚了无数条河,修筑了无数座堤坝,把从上游流下来的水全部引向了大海,一举根治了水患。
禹治水成功后,舜帝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表彰他的功绩。百姓们无不称颂禹的功德,为了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十几年里,禹踏遍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仔细查看当地的地形,了解当地的风俗物产,后来他依据新的标准,将天下规划成九个州,即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便遍治理天下。
通过治水这件事情,舜帝看出了禹的才能,于是便把国家大事托付给禹,让他替自己治理国家政事。禹前后一共处理了十六年年政事,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不仅朝中的政风大有改变,而且百姓的生活也有显著提高。
通过十六年的观察,舜帝对禹的政绩十分满意。一天,他召来文武大臣,当众宣布,要将自己的帝王之位禅让给禹。禹听舜帝这么一说,再三地推辞,并建议由舜的儿子商均即位。
舜帝见禹一再推辞,就没再提及此事。可是时隔不久,舜帝突然病逝。
舜帝病逝后,为了不与商均发生误会,禹离开了都城,躲避到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里。他一躲就是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反而都来到朝拜大禹。
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大禹登上了天子之位,他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以夏为国号,正式宣告夏王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