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在王大娘子祖父辈,还是地里刨食的农民。
她的父亲,是家中二子,从小聪明伶俐,过目不忘。
祖父母深知,这个世道,说得好听,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看似不低,事实上,一个大商人,就可以让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
所以要想改变门楣,非读书不可。
一户农户,要想供出一个读书人,何其困难,更何况,王家本就有三子,怎么选,选谁,都是大学问。
王家祖父母没读过书,但是老人自有一套生存的智慧。
他们把三个儿子,都叫来,让他们去村子的学社偷听,然后回家来复述都偷听了什么。
一个月之后,家中二郎,竟然仅凭偷听,就学得《三字经》。
学社的先生,早就发现了他们三人,见他们仅仅是在窗外听课,从不打扰上课,也就听之任之了。
突然有一日,先生检查学生的功课,问到:“昔孟母,择邻处,后面是何?”
学生背不出来,在那里扭动着身体,支支吾吾。
王二郎知道,这或许是自己的一次机会,于是答案脱口而出,流利地背完了剩下的全部。
先生可知何意?
王二郎孟母三迁,为的就是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作为邻居。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先生你可想读书?
王二郎闻言,高兴地连忙跪下磕头。天地君亲师,拜启蒙恩师,当以大礼。
从此,王家,就全力供养王二郎读书。
王二郎果然是有天分的,十几岁就中了过了乡试,成了秀才。
可是,天下秀才何其多,要想成为进士,光靠一户农家的供养,是远远不够的。
王二郎当机立断,和县城的一家商户联姻,娶了人家小姐。
他图人家富,人家图他将来贵,一拍即合。
那个小姐,就是王家现在的老太太。
王二郎是一个有良心的,就算是后来位极人臣,也记着当初岳家的恩情,就算是王老太太过度宠爱长女,溺爱长子,苛待妾氏,一辈子没有嫌弃糟糠之妻。只是后来,再也不纳妾了。
王家舅舅资质普通,王老太爷本来没想着他会科举中榜,给他聘了一个清贵人家的长女之后,就想着等年纪到了,给他门荫入仕,哪知道竟然被他考中了孙山,倒是意外之喜。
王家舅舅自己也知道不适合做官,于是一直做着教谕学正。
前两年他在别处任满,知道自家妹婿在扬州做通判,于是在附近谋了官职,也有一个照应。
可是谁想没两年,盛竑就任满归京,来和自己告别。
这当然是大喜事。自父亲仙逝,他的门生故吏虽然仍然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和自家守望相助,但是若王家一系一直都没有走进中枢,渐渐自家就是沦为边缘人家,再说不上话。这不是他想看见的,所以无论是自己也好,盛竑也罢,回到东京,站上朝堂,让王家一系的声音,可以让官家听见,至关重要。
王家舅舅,盛竑,盛长柏,还有王家下一代当家人,在外书房谈话,如兰跟着王大娘子来到了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