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时代变迁与正义的量化
不知从何时起,正义变成了略带贬义的一个词汇。
这背后体现的却是价值观的改变,现代的大多数人不再相信正义一词,不再相信优良品质的浮现,取而代之的是利己主义,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提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为尤甚。
时间线回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按自己的等级做应当做的事就是正义,例如无产阶级付出血汗挣取微薄收益是理所应当,生产资料垄断者不参与劳动却有源源不断的收益也是理所应当。以现今的普世价值观看来如同暴论,阶级固化的代言。
古罗马哲学家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
中世纪骑士精神代表着信奉并恪守名誉、礼仪、谦卑、坚毅、忠诚、骄傲与虔诚七大守则,此时正义即为道德评价,虽然大多数都成为了领主掠夺财富的战争机器。
而近代一般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这也是本书的重要论点,已经在前一章中进行过大量论述故不再重复。
我们的概念中,正义即公平、公正。正义是法源之一,更是法的追求与归宿。
那么,正义能不能被量化以及是如何被量化的?
严肃执行现世公义的例如警察,其行为的价值由罪犯的穷凶极恶程度与付出的代价而定,逮捕小偷的正义行为在与暴徒对抗面前就会显得黯然失色,此时的我们不由自主地量化了其行为的价值,也就是正义的量化。
现世的正义可以参考法律,宪法便是基于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制订,比起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狭义正义,更像是广义正义的具象化,也就是绝对正义。
法典之下还有伦理道德,体现了人民朴素的价值观的同时也约束着相信"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一部分人,伦理道德便是广义正义的补充,使得自身行为不偏离正轨,也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类的价值观,而这样的朴素价值观因其自发性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便被新的伦理道德无情扫入了时代的垃圾堆。
圣言不再为圣,人民不再为奴。
颠覆性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