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属于腔齿犀属,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平均体长3.5~4米,肩高约2米左右,体重平均4.5吨。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
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同一时代,并在度过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与其同属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齿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它的灭绝年代至21世纪只有10000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现存的犀牛中与披毛犀关系最近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已经处在绝迹边缘。
中文名
披毛犀
别名
长毛犀牛
拉丁学名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目
奇蹄目
亚目
角型亚目
科
犀科
亚科
额鼻角犀亚科
属
腔齿犀属
种
古老披毛犀(披毛犀)
亚种
燕山披毛犀等
分布区域
更新世的亚欧大陆北部,已灭绝
披毛犀约长3.5~4米,平均体重4.5吨,但最大的个体重量可达7吨。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它的鼻端有两只角,前端的角离眼睛之间的角大约200厘米。它的毛长、耳细、脚短厚及敦实的身体。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适合于咀嚼质地干燥地的草本植物。
披毛犀的头骨上,粗糙面占据了整个鼻骨背面,说明它在活着的时候有一只巨大的鼻角,比现生和绝灭的大多数犀牛都大;额骨上还有一个宽而低的隆起,显示它还有一只较小的额角。为了支撑这只巨大的鼻角,披毛犀的鼻中隔+中硬骨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到了最后的披毛犀,鼻中隔已经全部变为硬骨。而西藏披毛犀鼻中隔的硬骨化程度,是披毛犀家族中最低的,只有三分之一长度为硬骨。
与大部份犀牛一样,披毛犀与始新世最原始的犀牛有着相似的体形及形态,可见犀牛类是一类血统原始的哺乳动物。
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最北界限大约在北纬72°,最南到北纬33°。中国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的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华北、西南、西北也偶有发现。
以披毛犀占主导地位的动物群。在大布苏化石产地发掘出土的披毛犀化石数量达到了已发现化石总量的近1/2,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共整理出至少属于19个不同个体,包括头骨、上下颌骨、脊椎、肢骨等在内的大小近300件标本,并已经完成了两具成年披毛犀骨架的装架。
披毛犀是更新世犀牛分支中最后及衍生的成员,非常适应其生活环境。坚实的四肢及厚毛皮使它能适应当时古北区的草原冻原环境。它们的分布亦按冷暖气候的循环而扩展及收缩,数量亦因冰河时期过去而迁徙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