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鹦鹉嘴龙(学名:psittacosaurus sinensis)为鹦鹉嘴龙科的植食性恐龙一种,化石发现于中国的晚白垩纪早期青山组地层。生活在1.33亿年-1.2亿年前的中国山东半岛。
拉丁学名
psittacosaurus s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蜥形纲
亚纲
双孔亚纲
目
鸟臀目
亚目
角龙亚目
科
鹦鹉嘴龙科
种
中国鹦鹉嘴龙
分布区域
中国山东半岛
中文学名
中国鹦鹉嘴龙
二名法
Pssitacosaurus
生存时代
白垩纪早期
中国鹦鹉嘴龙是三角龙的近亲,长约5英尺(约1.52米),脸庞颜色鲜艳,啄与鹦鹉相似,长的像“外星人ET”。腿部有网状纹路且表面有黑点。这类生物是双足食草动物,生活在1.33亿年-1.2亿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它们在遇到危险时会运用“反荫蔽”(动物保护色的一种类型,身体下部颜色变浅,上部的颜色变深)来保护自己。
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约1.5米。头骨短、宽而高,吻部弯曲并包以角质喙,酷似鹦鹉而得名。颧骨发达;外鼻孔小;前额骨位于鼻骨以下;下颞颥孔宽阔;枕骨孔发达,大于枕髁两倍。在上颌和下颌上各有7~9个牙齿。齿缘较光滑,齿根长,齿冠低。牙齿为三叶状,齿冠中稜前各有2~4个小脊。颈很短,颈椎6~9个。脊椎13~16个,荐椎5~7个。乌喙骨较小,其上之乌喙孔不封闭。肠骨细长,肠骨上缘的稜脊粗壮,坐骨发达,略呈弯曲状。前肢比后肢略短,前足有四块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胫骨略短,蹠骨约等于胫骨的1/2,后足仅第四趾退化。
鹦鹉嘴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边最多,主要以水边的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它们用坚固的角喙把娇嫩植物割切断,再用单列牙前后咀嚼而吞食。由于特化难于适应生活环境变化,故生存了较短时间,就绝灭了
鹦鹉嘴龙拥有锐利的牙齿,可用来切割、切碎坚硬的植物。然而,不像晚期的角龙类,鹦鹉嘴龙并没有适合咀嚼或磨碎植物的牙齿。鹦鹉嘴龙吞食胃石来协助磨碎消化系统中的食物。经常在鹦鹉嘴龙的腹部位置发现胃石,有时超过50颗,这些胃石可能储藏于砂囊中,如同现代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