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中,一个个面目丑陋的怪物,双耳背生、睫毛覆目,却身着各色朝服,趋步走出朝堂。蒲松龄在梦中大惊失声,然而这些官员转头见到他时,却更加惊吓地大叫起来,仿佛见到了真正的怪物一样。
于是蒲松龄发现,原来平日里高高在上、指指点点、飞扬跋扈的官吏竟然害怕起了自己,决心好好戏弄他们一番,于是便手舞足蹈地怪喊怪叫起来。那些官员果然吓得转身便逃,蒲松龄便紧跟在后面边叫边追。没跑几步,他就随着进入到一座大殿之中,他一眼望见,那一个个小小的隔间里,坐着不同年龄、表情的考生,有人紧眉愁思、有人奋笔疾书,还有人垂泪失神……
蒲松龄见状,便如着魔一般,径直走到隔间里,摊开纸来看试卷,正是一个熟悉的题目,他不假思索,提笔便写。
-1-
“越幅”
蒲松龄文思泉涌,下笔如神,他心底暗暗喜悦,想我19岁时县、府、道三中头名,自是才华一流,只因时运相乖,才辗转征战科场近三十载,然今日竟逢如此趁手的好题目,真是天命助我也,此文写成,自当蟾宫折桂!想着,他把新写完的一页放在一旁,毫不迟疑地继续写下去,此时文气贯通,自当一气呵成。
然而,正当他挥洒得意之时,却忽然发现,似乎放在旁边那一页有点略厚,似乎是写完的一页和未用的一页贴在了一起。蒲松龄身上立时起了一层冷汗。
原来,在科举考场上,必须写完一页再用下一页,不可跳过页数用纸,否则便是“越幅”,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而且还要将考生名字张榜公布。
蒲松龄尚不敢相信自己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他小心翼翼地拿手去拈那纸,一页立时变作了两页,果然是“越幅”!蒲松龄顿感天雷轰顶、七魄俱散。他抬起头来,却见考场内的监考、学政,还有刚才被他追赶的官吏,纷纷化作了青面獠牙的怪兽,向着他远远地狞笑。
蒲松龄猛地从梦中醒来。窗外浓云遮月,群星晦藏。
他默默地起身,回想起自己在考场上如此愚蠢的错误,羞惭、愤怒、委屈,一时尽皆袭来。他提笔写道:
“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
——蒲松龄《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
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
但转念一想,自己那篇精彩的文章,或有中举的可能,内心里又悔恨交加。
站在窗前的蒲松龄怎样也想不到,19岁那年,三连斩头名的乡试神话,注定将是一场遥远的少年回忆。在他接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中,他将不断地回到小小的隔间里,面对大同小异的题目、组织大同小异的文字,抒写大同小异的观点。
直到七十二岁时,他才终于等到了一个贡生的名额,可以拿到一点国家的补助。而本质上,这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大师,直到七十五岁去世时仍然只是一个秀才。
他曾在梦里无数次回到48岁那一年的科举考场,他还记得自己那篇精彩绝伦的文章,更无法忘掉惊觉“越幅”时那一刻魂飞魄散般的恐惧。于是,他又想起来那些官吏化作的狰狞嘴脸。
一个故事,在蒲松龄的心中渐渐显现,他再次提起笔来——
-2-
大罗刹国
这个男人叫小帅。
不。这不会是蒲松龄的开头。
他的名字是,马骥,字龙媒。骥,马之良驹,人中良才。
马骥生成风流英俊,又年少入庠,考为了生员,求学之路开局通达。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曾经对他说“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早早就让马骥随自己一起做生意。让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业,转而经商,在那个商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时代,父亲一定是基于巨大的无奈、失望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你恐怕不知道,其实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正是一个弃儒经商的商人。他也曾经因博学而闻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科举,转而四处经商。相信他的选择,一定会对蒲松龄有很多影响,甚至,你会觉得前面那句“读书又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话,就不会是蒲松龄凭空编出来的,而更像是父亲的人生教训,挂在嘴边的人生反思。
小说中的马骥和现实中蒲松龄一样,十多岁就已经在学堂读书,少年时同样成绩远近闻名。马骥,明显是蒲松龄在小说中的化身。只不过,小说中的马骥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放弃了科举,转而真正开始学习经商。而蒲松龄却始终放不下他在人世间的科举梦。马龙媒、蒲松龄,他们的人生将由此展开不同的传奇。
开始学做生意的马骥跟着其他商人一同出海,结果遭遇了一场飓风,几个昼夜后,船只将马骥带到了一处都市。这里的人面貌奇丑无比,但这些丑人见到他,却仿如见到鬼一般,四散奔逃。马骥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有些人样子的村民,一问之下才终于明白,此地人面貌丑陋,但却以丑为美,见到马骥这般帅哥,反而觉得丑陋无比。
马骥正在哭笑不得,村民却一语道出我国本质:
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马骥闻此颇觉怪异,便问此国何名。村民答道:大罗刹国。
罗刹,本指恶鬼。哪个国家会给自己取这样的名字,丑国,鬼国,丑鬼国?这明显是蒲松龄在暗讽此国美丑不分、鉴人失当。这般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原来蒲松龄的小说里早已有了。
马骥到了都城之中,见到下朝出来的官吏,下至大夫、上至相国,果然那是丑陋的程度逐级递增。官位越高,其人越丑,丑出天际,官运亨通。于是有人建议马骥应该入朝觐见,虽然不够“丑”,但凭着“奇特”的长相,或许可以混个一官半职。起初马骥还不愿以此讨好,感叹道“何能易面目图荣显”,但禁不住大家的怂恿和内心的期待,于是马骥把自己的脸用煤涂成黑球,果然得到了觐见大王的机会。见面后,大王请马骥唱一首中国的雅乐,马骥却故意唱了一首最通俗的小调、一首格调不高的靡靡之音,没想到大王和群臣却纷纷叫好夸赞。
大罗刹国,不仅美丑不分,而且雅俗不辨。写到这里,蒲松龄微微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大罗刹国,不就是我大清朝国。
可惜,自己没有出海经商的能力和经验,远离这荒唐的地方。只能在小小的“聊斋”里,在方寸大的小说中,我蒲松龄让马骥代自己远行。毕竟一匹好马从来都不会永远将自己羁留在小小的隔间。
-3-
海市
得到大王喜爱又加官进爵的马骥,并不愿生活在这美丑颠倒的国度,他听村民说,海中有一个神奇的集市,只有看到朱鸟往来飞翔时才能找到。于是,马骥再次出海寻找。
找到海市后,马骥见到了一位皇族世子。此人谈吐优雅,大有识人之能,请马骥连辔而骑,一跃而入海水之中。原来这世子乃是龙子。
马骥与世子一同到了龙宫之中,从龙子至龙王,都对马骥的才华颇为好奇。一时命人拿来了如雪的纸、如兰的墨,请马骥一展文采。马骥欣然领命,立时写作了一篇雄文大赋,名为“海市”。文章甫成,龙君击节赞叹:“真使我水国生辉啊。”
当晚,觥筹交错、宾主尽欢,龙王分外惜才,便将爱女龙女许给马骥。这正应了马骥字龙媒的名字。由此,马骥才名,噪于四海之间。
写到这里,蒲松龄露出了温柔而无奈的笑容。把自己想象成马骥,他对自己名噪龙宫的才华确有自信;把自己想象成龙媒,他却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福分。于是,他给小说中马骥两个孩子的名字是“福海”和“龙宫”,寓意自己的福份,只有在龙宫里,在那个真正被欣赏的地方才能实现。而这份显名于龙宫的福气,蒲松龄一生都从未拥有过。
后来,马骥还是禁不住对家乡的思念,独自返回了中原。而龙女则留在了龙宫。
若干年后的一天,已经回到家中的马骥,看到远方水面上浮来两个孩子,正是他的“福海”和“龙宫”,他连忙上前抱起,发现孩子身上带着龙女的一封信,里面有这样的一句:“忽忽三年,红尘永隔;盈盈一水,青鸟难通。”
三年,是科举一届的时间,一水,是夫妻相隔的距离。红尘与龙宫,是蒲松龄和马龙媒,是残酷的现实与美好梦想,更是小说的题目——从“罗刹”到“海市”。
-4-
人间
在小说的最后,蒲松龄以“异史氏”之口感叹,“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痴之癖,举世一辙”。
嗜丑,便是人性。蒲松龄早已经看透。只是,这个世界让他搞不清楚美与丑的标准到底在哪里。当然他也绝对想不到,苦心经营半生的制艺文章,后世终究无人问津,而被朋友劝讽、名流不屑的鬼怪故事集,却意外成为了后世的文学经典。
在《聊斋志异》中,马骥的故事名为《罗刹海市》。其实,罗刹、海市是两个地方,一处是美丑雅俗颠倒的恶鬼之国,一处是有情有义有眼光的梦想之境。从罗刹到海市,是蒲松龄一生都没有实现的跨越。他只能梦想自己是马之良驹,有龙为媒,然后“海水中分,屹如壁立”,让自己成千言、献殿上,一时“衙官屈宋”“有光水国”。
可是,很奇怪啊,他的理想在龙宫一一实现了,但马骥却并没有一直留在龙宫之中,享受美食、美景、美妻、美名。他最后还是选择返回家乡,返回那个让他在梦中为“越幅”而惊醒的地方。也许他知道,他必须面对自己世界。
在小说的开篇,一句“马骥,字龙媒,贾人子”。如正史传记般的开篇,这是他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而“贾人子”三字则透露出一种自问,自己是否应该像小说中的马骥一样,坦然地做一个商人,放弃这无尽绝望的科举。
而小说的最后,“异史氏”悲痛地感叹,“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我们今人都知道,属于蒲松龄这个名字的“显荣富贵”,不在蜃楼海市,而在他数十年动情动性、沥血呕心的传奇创作之中。最终,他还是用如雪的纸、如兰的墨,写书了聊斋里的世界、海市中的传说。
相比如今关于《罗刹海市》的很多讨论,那些一时烟尘四起的关注与热度,还有无聊的纠纷解说,我只清楚一点,罗刹便是颠倒美丑,海市总归过眼虚幻。
而我最喜欢《罗刹海市》中的一段是,很多年后,龙女因为听到孩子的哭声,而忽然在人间家中现身。正在安抚孩子时,马骥推门而入。此处写马骥的一句分外动人:“生闻之,突入,执手啜泣。”
经历了罗刹与海市的马骥,最不能割舍的,仍然是一段真挚的感情。
不知道,这位终身潦倒的文人蒲松龄,在小小隔间的任性书写之后,在无数个浓云遮月,群星晦藏的深夜之中,试着抓住什么并落下伤痛的泪水。
也不知今天的我们,在这罗刹与海市之间,又为了什么而“执手啜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