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最为后世传诵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是小说集《梅塘晚会》中最优秀的一篇。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爆发的那年,也就是1870年的冬天。法军败退后,普鲁士军队进入了鲁昂城。在前往处在法军控制下的勒阿弗尔港的一辆马车上有十名旅客,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其中有三对上等阶层的夫妇分别是葡萄酒批发商“鸟先生”和他的妻子、纺织厂厂主和省议会议员卡雷·拉玛东先生和他的太太、贵族地主布雷维尔伯爵和他的夫人,除这三对有产者之外,还有两个修女和一个别号为“民主党人”的家伙以及一个身体过胖、外号“羊脂球”的妓女。这十个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莫泊桑通过他们在马车上和多特旅馆的表现,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德。
《羊脂球》的情节构思和结构布局非常巧妙。故事主要是在两个地点展开的:一个是在马车上,包括在多特歇脚以前和以后继续赶路的车上,另一个是在多特的旅馆。小说将其中包括贵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反对党人士以及唯一真正属于下等阶级的羊脂球这十名旅客安排在一辆马车上。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描写了前后两次在车上发生饥饿的情况。而在第一次发生饥饿时,小说描写了“上等人”如何轻蔑羊脂球,并接着把羊脂球三天的食物一扫而光,这样的写法一方面刻画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一方面又为第二次发生饥饿埋下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在马车上的故事,仅仅是情节的初步展示,而在多特旅馆发生的事情才将矛盾推向了一个高潮。对待普鲁士军官无理要求的态度,充分的表现了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并考验着他们的爱国心的真伪。事实证明,“上等人”全是卑鄙无耻、损人利己之徒,天主教徒修女士为虎做伥的帮凶,而所谓的“民主党人”只不过是个假革命者,唯有“下等人”羊脂球才是真正具有爱国情感的人。
从多特出发后,人物再次回到车上,作者又一次以怎样对待别人的饥饿来检验他们,不过这次的饥饿者是羊脂球了。过去挨饿时,受了别人(羊脂球)恩惠的人,此时已经将过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任凭羊脂球挨饿,毫不动心。作者以饥饿为情节开端,又以饥饿结束,构思非常巧妙。运用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准确生动、富有特色的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高度的个性化,这是此篇小说的另一重要艺术特色。如对羊脂球肖像描写,准确地勾画出了一个年轻妓女活生生的形象,其他人如鸟先生夫妇、修女、店老板等人的肖像刻画的也是栩栩如生。
作家功底的深厚还表现在人物的语言上。小说里人物的语言严格符合他们的身份、教养和性格特点。像鸟先生虽是资产阶级阔佬,但也是个暴发户,过去当过伙计,缺乏教养,因此语言非常粗俗;德·布雷维尔伯爵和纺织厂老板拉玛东则伪善、阴险得多。用“下等人”和“上等人”想对比、前后两次在车上对待吉尔同伴态度的对比,以及对待普鲁士人所提出无理要求的对比,经过种种对比,使人物性格异常鲜明,让读者将这些所谓的“高贵者”和“圣洁者”看的清清楚楚。事实上他们既不高贵也不圣洁,都是自私自利、灵魂丑恶的伪君子,而那个被他们所面试的下贱妓女却表现出了善良的同情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可以说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