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和肯定高级“错误”
有一种“错误”是我极为重视的:就是女儿有时被判定为不正确的答案,特别是语文试卷的答案,在我看来却是有其合理性,有创造性,或者是比较优美的。这个时候,我会第一时间肯定女儿的作答,并且告诉她我的真实感想。与此同时,我也会给她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好的答案,却没有得分呢?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是存在的:
第一,考试都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老师通常都会按照标准答案去评分,否则整个评分过程可能就要失去平衡了。因此,尽管老师可能也很喜欢这个答案,但是为了公平与公正,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第二,可能孩子的答案的确不贴合题意,没有分清主次,没有关注题目限定的范围,或是没有找到“题眼”……这时,我们就要从审题方面给孩子进行讲解,而不能够主观地完全否定孩子的答案。尤其要鼓励孩子在以后的答题中,仔细审题的同时仍旧要大胆去发挥,不能因为某一次的“错误”而畏手畏脚,限制甚至放弃想象。特别是有灵感或有感而发时,完全可以在考试结束后及时地单独写出来。
每一次女儿的答题中出现这些情况时,我总是会积极地肯定她,并且与她分析她的那个答案,好在什么地方,但是没有得分的原因又是什么?最后我一定会告诉她,以后在答题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仍然要大胆地去写,不要怕因此而失分。
一年级时,女儿在答题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答案,“童年是弯弯的笑脸”。看到这个句子时,第一印象就是很优美,诗一样的想象。还有一次,好像是仿写描述太阳升起来的句子,女儿写的是“太阳是孩子们在大山上喊出来的”。
我以为女儿要表达的意思是孩子们站在山顶大声地呼唤太阳。为了确认一下,我就问女儿为什么是“喊”出来的呢?女儿的回答令我瞬间汗颜不已。她认为孩子们正在山上快乐地玩耍,做游戏,她们兴奋地叫着,跳着……太阳公公听到了后也想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所以就从大山后面爬了出来,和她们一起开心地游戏。听完女儿的解释,我突然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越来越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越来越苍白,越来越匮乏了。
童真可贵啊!
老师应该也是喜欢这样的回答的,但还是酌情扣了点分数。我给女儿是这样解释的:“爸爸特别喜欢这两句话,我觉得特别优美,特别有诗意,特别有想象力。老师一定也特别喜欢,所以只扣了一分。或许就是提醒你要注意它们应用的场合吧。如果用在一首诗歌里,或者是一篇作文里,一定会让它们更加完美。但是,爸爸还是真心地希望你以后答题时依然能够像这样回答,哪怕这样的回答会被扣分。爸爸不希望你因为分数而丢掉这么丰富和精彩的想象。等你慢慢长大了,你自然会明白该怎么运用的。
另外,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道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会赞同自己的所有观点和意见。这在生活中是很平常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坦然面对它,接受它,但是仍然要继续走自己的路。爸爸对宝贝的能力有绝对的信心!”
事实上,在和女儿真正进行“学术”交流时,我从不把她当成一个小孩儿对待:语言方面,尽可能地规范化,尽可能地优美化,尽可能地书面化;内容方面,尽可能地理论化,尽可能地条理化,尽可能地通俗化。
女儿似乎的确接受了我的建议,也的确在坚持这样的答题思路。直到现在,女儿的很多答案都是很“讲究”的。我从中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女儿在极尽所能地让自己的回答层次分明,优美流畅,传情达意。因为很多修辞手法都经常出现在她的答案中,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最重要的是,女儿竟然开始不时地写上一篇随笔,作上一首小诗,这真是可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