洨江大战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她还不是月下的大小姐,年纪尚小,经常帮师父跑腿办事,与几户人家关系都不错。那其中有一个老妪,与儿子相依为命。她见赵月年纪小,就很关照她。家里偶尔做一顿好的,一定会把赵月叫去。
她儿子是去洨江的最后一批援兵,老太太担心得很,一天念叨三十回赵月看着着急,托人拐了十八个弯,往老人儿子在的队里安插了一个月下的人,觉得能照看着点。
那人很负责,隔一段时间就会寄回一封家书。赵月每次都会确认没有什么坏消息再交给老人。老人盼望儿子归来,赵月还找涔霜给她缝了一只小乌龟,“龟”同“归”,希望老人的儿子可以早日归来。
过了很长时间,回来的家书消息都挺好,再加上赵月也忙了起来,就开始差人跑腿,也不再检查家书了。就这样,她把老人儿子的死讯直接送入了老人手中……
赵月第二天去拜访的时候,老人已经上吊身亡了。衣襟上还挂着那只小乌龟……
赵月想起往事,心中微痛,答应下来
赵月我知道了,大帅,军报我会重写,大帅放心。
白沓点点头。
白沓好。
于是便有那份如同“泄愤书”一样的军报,至于那个为国捐躯真正守卫刑关的太守,则被所有人遗忘在了历史长河中……
自从刑关丢失,潼城就成了直面北燕的最前线。而北燕也如同白沓所想的那样,以刑关为踏板,把大军直接开到了潼城脚下。
昔日的粮仓成了他人的“中转站”,昔日的繁华热闹的小城成了哀鸿遍野的死城,昔日高高飘扬的大启旗帜变成了“燕”,所有军兵将官心中都憋了一口气。
最令人头疼的,还是粮草问题。
赵月早已收到了程朔的信,知道他要押运军需来潼城。可那也远远不够!刑关靠近水源,耕地众多,粮食年产量比潼城和邺关加起来还多,而且刑关居民甚少,完全就是个天然的大粮仓。就算是承平之时,潼城与邺关也是靠刑关的粮养着,更别提现在还有从京城来的几十万大军,只靠潼城和邺关自己的粮草远远不够!
赵月验了潼城内的几处粮仓,粗略计算一下,余粮大概已经撑不过两个月了。没有吃的,就没有战斗力,军心也会涣散,就算人还能被动员动员,勒紧裤腰带过活,那马怎么办?没有草料,马也受不了啊!
何况除了难以过冬的粮草,更令人绝望的还有冬衣,事实证明,常年生活在温暖江南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朔北的冬季能有多冷!棉衣的数量远远不够,即使程朔这次能送过来冬衣,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前几天下了大雪,士兵们因为天气过于寒冷,病倒的已有数十人,赵月因为小时候“观摩”过楚云孤无数次“死里逃生”的治病经历,也算是略懂医术,知道这最多就是偶染风寒,不会有大事,但主要是闹心,也影响士气。
对于处理这些事情,赵月完全没有经验,真是一个头三个大,想了半天,只好决定择日去会一会潼城当地的月下首领,让他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