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无需看三遍
——读 《儒林外史》 有感
《儒林外史》是一本讽刺小说 ,在我印象中它就像一双无情的铁手,将插在人心中的一根根银针毫不留情地统统拔出来。
其中有一个桥段 ,是我看完书后睁眼闭眼都不能忘记的。话说书中有个人叫做周进,在别人府里教书,教过的学生都中举才了,他依然是个童生。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功成名就,摇身一变成了个考官。
正巧不巧,在周进主持的那场考试里也有个同名为“进”的考生,叫做范进,五十岁年纪竟也是个童生。一下就引起了周进的注意,于是 周进把他的文章整整看了三遍:
第一次他满脸不喜:“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第二次他眉头稍展:“有点意思 。”
第三次他连连叹息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瞧瞧,多么讽刺啊 !中国人对于文章的见解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一篇文章,要一个考官看三遍才能读出其中的奥妙 ,这难道能说明考生的才华横溢吗 ?我觉得恰恰相反。
就拿2020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来说吧!这篇文章可以当做范进那篇文章的代表,文章第一段是这样: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这篇文章乍一看辞藻华丽、语句优美,但是只读一遍你真的能懂它的内容吗 ?作为一名初三学生我做不到 ,更不用说那些早已毕业多年的人了。文章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让人们能够从中悟出道理,得出感悟 ,与之共鸣吗 ?如果所有的文章都用上晦涩难懂的语言,人们连看都看不懂,还谈什么感悟, 谈什么共鸣 !
所以说人们的见解该改变了,新时代不需要八股文 ,余华先生认得字少,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写出的《活着》同样令人动容;鲁迅先生推广白话文,通俗易懂文字也能显出文采奕奕;老舍先生爱用方言,朴实无华也能令人感慨万千。
新时代我们不做周进,文章无需看三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