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幂篱
幂篱,本是胡羌民族的装束,用于男子,起源于魏晋时代,北朝时,传入中国北方。
幂篱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高顶宽檐式的笠帽,四周宽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黑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和全身。
缀于帽檐上的皂纱,称为“帽裙”,幕篱的帽裙,长可至脚踝。
传到中原后,与儒家经典《礼内侧》中的“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相结合,就变为防范路人窥视妇人的面容为主,成为北朝贵族女子的出门之服。
隋唐沿用之,宫女或贵妇出门,骑马皆幂蓠障蔽全身。
唐太宗时,贵女们骑马外出时,会用幂篱兜头罩下。
二、帷帽
唐高宗时,帷帽出现,逐渐取代幂篱。
“帷帽,如今之席帽,周回垂网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这是一种在帽檐周围,垂挂一圈纱网的帽子,显然“帷帽”之称,即是因“护帷回绕”而来。
帷帽为垂丝。
依其说法,周沿缀帷之帽,实际上属于男女通用的一种帽具,不过女用帷帽的垂络上,会装点珠翠。
三、胡帽
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开始风行“胡帽”,于是,帷帽也被抛弃。
胡帽,即从西域地区传入的“浑脱帽”。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大唐女子皆流行穿胡服、戴胡帽。
《旧唐书·舆服志》:“开元FONT>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
胡帽一般多用较厚的锦缎制成,也有用乌羊毛制作。帽子顶部,略成尖形,有的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有各种珠宝,有的下沿为曲线帽檐。亦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饰鸟羽。还有的在口沿部分,饰有皮毛。式样众多,繁简不一。
唐人诗称:“织成蕃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这种帽式流行时间不长,约结束于天宝初年。
之后,大唐的仕女们,索性“靓妆露面”,露出发髻和面容骑马奔腾、打马球,更不要说身形了。
四、盖头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北齐,当时是女子避风御寒使用的,仅仅盖住头顶。
据说,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宋代,士大夫及妇女至街衢,以整幅紫罗障蔽全身,俗称为“盖头”,为幂蓠与帷帽的遗制。
一直到晚清,盖头在民间都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