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谛在于努力改变自己,学会改变自己。
认识自己应该懂得自己观察分析。《邹忌讽秦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因与徐公比美而问自己的妻子,妾,客人“我与徐公孰美?”三人的回答如出一辙“徐公不如您美。”但邹忌并没有得意忘形事后他把徐公请来府中仔细对比之后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因此当时他想起这件事便觉得“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爱我”。“我的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我的客人赞我是因为有求于我。”他能通过客观地自我评价,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准确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接受自己,做快乐的自己。漫漫人生长路中完善自我,飞向远方绚烂辉煌。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生活,我们或是父母的子女或是兄弟的手足,而我们的生命因承载了他人的爱与需要,而被赋予了更美好的价值与意义。被需要的我们,常坐于门前古树边思考,何为人生,价值何在?然多日无解,为此深感困惑。
友之需。
坐在树边,抬头便看到你微笑的那一张脸,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正在被朋友需要着。正如苏轼与客那般,客心中忧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苏轼便是那个被需要了,“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三言两语便可化解客心中的苦闷,这便是朋友之间的需要和被需要,又如刘禹锡与白居易扬州相逢,彼此相似的贬谪经历使他们彼此需要,如此才有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洒长精神。”朋友间的需与被需,没有功利,只是以友情为线,引互助之火。
师之需。
坐在树边,远远便望见下班回家的疲惫的身影,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被老师需要着。
亲之需。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师,老师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能有更好的前程,与此同时我们也被老师需要着,“笛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孔子曾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本就是无规定好的定义,只是有比自己好的值得学习的人罢了。师与生之间的需和被需,没有功利,只是以恩情为线,引互学之火。
师之需,显示人生价值之美。
亲之需。
坐在树边回头便见手中端着水的母亲,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正在被亲人需要着。
正如退之老成之间的亲情一样,两个人不为同一辈,却自小经历相似,相依为命,“诚知其如此,虽万秉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十二郎去世,韩愈,不胜悲伤,这便体现了十二郎对于韩愈之价值之大,两人相互需要,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又如归有光的祖母对其鼓励“他日汝当用之”亦可以看出亲人之间的相互所需,没有功利,只是以亲情为线,引互爱之火。
从古至今,无数人都在这种被需要中寻找价值,而门前的古树却看遍了一切,摇曳了一个又一个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