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
书桓所在的《中央日报》社派书桓去成都采访一个青年画家,据说这个画家不仅画画得好,对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抗日战阵全面爆发后,他曾多次捐助钱财给当时保卫四川,也走出四川参加抗日的川军。
书桓欣然接受了这个采访任务,27岁的书桓,有着一腔热血,想去战场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可是现实有太多羁绊了,依萍还没找到,他的孩子也不知道好不好,父母年纪也大了,经不起独生子抛家别业上战场的打击了。
所以他对抗日人士有一种崇敬的心情,不管是上了战场的还是那些在后方给予抗战支持的人。
他搭车来到成都,这里暂时还未被战火波及,还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他找到武侯祠边沈梓骏的家,按响了门铃。
这时,张妈前来开了门,看见一个陌生的男子站在门口,就问:“先生,您是找谁的?”
“请问一下,沈梓骏先生是住这里吗?我是《中央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爱国人士沈梓骏先生。”书桓礼貌的说。
“哦……你就是昨天打电话来约了我们少爷做采访的啊,请进,请进。少爷,少爷,昨天跟你约好做采访的记者先生到了。”张妈边喊边走进了屋里。
书桓跟着走进房子里,边走边观察,觉得这里的居住坏境颇为雅致,相信住在这里男子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人。
客厅里到处散落着儿童的玩具,“看来这个爱国人士已经结婚生子了”。书桓心想。
在客厅坐下,这时,沈梓骏也下楼来了,看他一身油彩,很明显刚才是在创作。书桓站了起来,说“不好意思,沈先生,打扰您创作了。我是《中央日报》的记者,何书桓,今天过来采访您。”
“何书桓?你是何书桓。”梓骏惊讶道。这个时候,梓骏已经知道书桓和依萍的全部故事了。
“沈先生,您应该不认识我吧,我去年才到的重庆啊”。书桓道。梓骏一听他从重庆过来,心里已经有数了,依萍曾经说过书桓父亲任国民政府的外交官,肯定是前年南京沦陷后,书桓随父母一起撤退到重庆了。
他不禁暗暗希望依萍不要这么早回来,可是今天下午依萍没课,她肯定会回来陪孩子的。
这么长的时间,梓骏对依萍一开始的爱慕之心,早就转化为兄妹之情了。
他知道依萍心里还有书桓,可是今天何书桓的突然出现,依萍没有心理准备,不管他有没有和如萍结婚,对依萍来说,心里的伤痕总会深刻一些的。
正想着,院子里传来脚步声,以及伴随着脚步声而来的依萍的大声喊叫:“雨忆、雨思,妈妈回来了,怎么还不出来接妈妈啊。”
这时房间里冲出一男一女两个一岁多快两岁的小娃娃,大声叫着“妈妈妈妈,你回来了啊,我们好想你哦!”
书桓听见庭院里传来的声音,惊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这是依萍的声音啊!
于是马上不理沈梓骏了,往庭院跑去。跑到房子门口,就看见熟悉的人影牵着两个孩子走了进来。
书桓在门口大喊了一声“依萍”。依萍听见这熟悉的声音,慢慢将注意力从两个孩子身上转移到门口,然后她头晕了晕,再眨了眨眼,似乎不敢相信门口出现的人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
她呆在了原地,任两个孩子拉她也拉不动。书桓一见,真的是他的依萍,也顾不得许多,就跑上前去,把依萍狠狠搂在怀里。
因为书桓把依萍搂痛了,导致依萍忽然清醒了过来,想起她跟书桓已经离婚了,而书桓可能已经是他妹夫了。
依萍一把把书桓推开,淡淡说了句:“好久不见,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