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一个很厉害的皇帝,我们先来说说他的功绩。秦始皇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战国七雄合而为一,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得战国纷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朝。
自称始皇帝,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者诏。
秦始皇任用李斯为丞相,建立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制度,比如中央集权制,政权机构,三公九卿制,还取消了谥法。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皇帝的大印称为玉玺。
除了统一六国,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化,思想,度量衡,文字,币制。
这几个争议比较大的应该是焚书坑儒,其实坑的是骗人的方士,种植的书,医术的书,占卜的书,其他的秦有副本保存,只不过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了。
还把驰道修的更加宽敞,向四面八方延伸。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
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秦始皇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开发北疆,开拓西南。
秦始皇还修建了骊山陵,以及阿房宫。
秦始皇还注意到要把少数民族统一起来,在那里设置官吏。秦国灭了楚国以后,就进一步统一了越族地区。
灭亡六国后,秦始皇先派任嚣攻打岭南地区,但是失利。后又派大将屠睢领兵五十万攻打百越,屠睢虽然深入百越地区。他也成功的平定了百越地区,但是他在百越地区屠杀百越居民,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抗。
据西汉史籍《淮南子》记载:“秦始皇派遣国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杀南野之境,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簿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这一次虽然成功的平定了百越地区,但是秦军在百越当地损失数十万。所以不算胜利,主将被杀,秦始皇只好再次以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再次领兵攻打岭南。这一次终于成功的平定了岭南百越之地。
任嚣,赵佗吸取大将屠睢的教训,经常安抚当地民众,就是为了不让他们反抗。两人花了四年时间,终于彻底完成了平定岭南地区的大业。
平定岭南地区后,秦始皇开始攻打北方的匈奴。匈奴经常骚扰帝国边境,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把匈奴打的后退七百余里,收复河南地,还开发了宁夏。
秦始皇注重重农抑商,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征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征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征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征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
秦始皇时期的所谓民夫大部分都是商人和富人。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贫弱百姓在里面。不过商人,富人肯定要比贫弱百姓多。但是商人富人也是人,贫弱百姓也是一样的,是人就会有怨言。就算商人富人比贫苦百姓多,贫苦百姓也希望你灭亡。更何况是那些商富。
他在琅琊台刻石明白写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谪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
秦始皇也曾经幻想长生不老,所以多次找方士炼长生不老药,但是都没有效果,秦始皇一怒之下就要找到他们,全部杀掉。后来找到一个叫徐福的,但是折腾好几次后,徐福带着几百人却不知所踪。
秦始皇也确实是个勤奋的皇帝,他要经常看奏折,以致劳累成疾。结果在东巡途中,突然病逝。
秦始皇留下了一份遗诏:让公子扶苏回来主持丧事,并立即继位称帝,把兵权交给大将蒙恬。秦始皇错就错在让赵高拟订诏书。结果使奸臣得逞,篡改遗诏。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史记》。
赵高先是说服胡亥,让他继位称帝,改诏书,杀掉公子扶苏。
赵高:“你半寸功劳没有,所以没有封地,这要怎么办呢?”胡亥:“本就应该如此啊!没有功劳,自然就没有封地。我听说英明的君主知道臣子,英明的父亲知道儿子。父亲在临终前都没有分封诸子,我能有什么意见。”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胡亥曰“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史记》。
赵高:“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现在谁掌握大权,谁就是大哥。谁就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存亡,这一切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里。你可要考虑清楚啊!孩子,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是要统治别人,还是被别人统治。”
胡亥:“你要我废了大哥,立自己,这不行,这是不义的行为。不服父亲的行为,害怕死亡,这是不孝。这事我可不能干。我这人也没啥才能,又见识短浅,还要别人帮助才能称帝,这是无能的表现。你要我做这三件大逆不道的事,全天下的百姓都不会服我。我自己都处在覆灭的境地,国家也会灭亡。”真的想不到这些话会出自胡亥之口,有时候我就在想,会不会是赵高把胡亥教坏了,如果给他找一个好老师,会不会好一点呢?”
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史记》。
赵高:“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把他们的君主都杀了,自己即位成皇帝,全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们的行为是仁义之举,这不能说是不忠啊。卫君杀死自己的父亲,而卫国百姓齐声称赞他的功德,孔子也记载了这件事,这也不能说是不孝。
成就大事的人是不拘泥于小的细节的,行大德的人也不需再三谦让啊,乡里之间有各自适宜的习俗,文武百官立功的方式也不一样啊。不要因为顾忌一些小事,忽略大事啊!日后一定会生出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以后一定会后悔的。果断而勇敢地去做事,鬼神都会回避这样的人啊,以后他一定会取得成功。希望你能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
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史记》。
胡亥长长叹息一声说:“现在皇帝驾崩还没有发丧啊,而且丧礼也没有结束,怎么能用这样的事情来干扰丞相呢!”赵高说:“时间是不等人的,短暂得甚至来不及进行任何谋划!我就像携带着干粮骑着快马赶路一样,生怕耽误了时间啊!”
胡亥也有考虑了一会,就同意了,赵高就去找李斯。
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赵高曰“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史记》
赵高:“现在始皇帝驾崩,诏书在少公子,我,你的手里,只要篡改遗诏,就可以立公子胡亥。”
李斯:“赵高,你胆子好大啊!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这种亡国灭族的话,你也说的出口。”
赵高:“您自己想一下,您与蒙恬相比,谁更有能耐?谁的功劳更高?谁更有深谋远虑,从来都没有失误过?天下百姓更拥戴谁?”
李斯:“你说的这些我都比不上,但是你也不用这样来苛求于我把。”
赵高对丞相李斯说:“皇帝驾崩,赐给长子扶苏一道诏书,诏书让他到咸阳参加丧礼,还让他当了继承人。诏书还没有送出去,可是皇帝驾崩了,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皇帝赐给公子扶苏的书信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他们哪个为太子,还不是我们一句话的事。你说对不对”李斯说:“你竟然说出这种亡国灭族的话,这是大逆不道的。这不是身为人臣所应当谈论的事情!”
赵高说:“您自己想想,您跟蒙恬比,谁能耐大一些?谁的功劳比较高呢?谁更有深谋远虑而从不失误呢?天下百姓更拥戴谁?谁更与长子扶苏的关系亲密?”李斯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比不上,但是您为什么要跑来苛求我呢?”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史记》。
赵高说:“我只是一个宦官的奴才而已,很幸运得到皇帝的宠幸,因为熟悉狱法文书才进了宫里,我已经在秦宫处理事务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被秦王罢免官职的丞相功臣仍然有封爵并且能传给下一代的,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倍杀了。皇帝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这些都是您所知道的事情。
长子扶苏为人刚毅而勇武,对人信任而又善于激励士人,他要是当了皇帝,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很明显,最终您也没有办法怀揣着通侯之印玺告老还乡了。我受皇帝的诏令一直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数年了,至今没有看见他出现过什么错误。 胡亥还是挺仁爱慈悲的,为人也忠厚老实,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明辨是非只是不善于言辞,竭尽礼节尊重有贤能的士人,秦始皇的所有儿子,没人能够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您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李斯说:“您还是赶紧回去吧!我只是在执行皇帝的遗诏而已,应该顺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需要思考决定的呢?”
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史记》。
赵高说:“看起来安全的事情却很可能是危险的,看起来危险的事情又可能是安全的。在面临安危的关键时刻不早下决定,又怎么称得上是圣明之人呢?”
李斯说:“我原本只是上蔡街巷里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当丞相,又封我为通侯,我的子孙后代都享受到了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因此皇帝才将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托付给我。我不能辜负他!忠臣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苟且偷生,孝子不会因为过度操劳而损害健康,身为人臣,理应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求您不要再说了,以免我也跟着你一起犯罪。”
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史记》。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四处迁徙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只是顺应时势的变化,顺从时代的发展,看到一点苗头就能预知到事情的根本所在,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况且事物本来就是这样,哪里有一成不变的章法呢!现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全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能懂得他的志向。更何况外部制约内部就是逆乱,下属制服君主就是叛逆。因此秋霜一降,花草都会随之凋零,冰消雪化万物开始更新发芽,这是固定的自然法则。您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李斯说:“我听说晋朝更换太子,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最后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自己的亲戚,又不听从臣子的劝谏,最终都城被夷为废墟,连宗庙社稷都陷于危机:这三件事都违背了上天的本意,因此才会最终落得连宗庙都没人祭祀的下场。我尚且还是人啊,怎么会参与这些阴谋呢!”
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史记》。
赵高说:“我们上下一心,秦朝基业就能够万世长久;内外配合一致,是不会产生什么错误的。您如果听从我的计谋,就能够永远封侯,并且世代相传,一定像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长寿,像孔子、墨子那样有智慧。现在您舍弃这个机会,不听从我的计谋,就一定会殃及子孙,足以令人感到心寒。 善于为人处世的人能够将灾难转化为福祉,您会怎么做呢?”于是李斯仰天长叹,挥泪感慨地说:“啊!偏偏让我遭逢这乱世,既然已经没有办法以死尽忠了,我将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到何处呢!”于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伟大的命令前去告诉丞相李斯的,丞相李斯又怎么敢不服从呢!”
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於是斯乃听高。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史记》
最后大家都知道了,胡亥和李斯在赵高得说服下,这三个人终于开始串通一气了。修改始皇帝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将大将军蒙恬处死。
扶苏仁孝,马上就要拔剑自杀,蒙恬拦下来,:“公子不要这么着急,先看看诏书真伪。”
但是扶苏公子不听,说,君要当即就自杀了。大将蒙恬不服,要上庭申辩,但是最后还是被杀了。随后又杀了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毅以及始皇帝子女十几人,有杂史记载为三十多人。相连坐死者不可胜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宫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