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陈二哥的带动下,他组织了一个三轮车车队。他从在三轮车上睡觉,转为住高级旅馆,县城里面有一个西园旅馆。陈二哥在这家旅馆常住,这家旅馆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它坐落在城墙边,靠大河。占地面积还有点宽广,全部是小青瓦房,没有高楼大厦。一个大门进去,一座大院子,里面还有几个企业的厂房。
有一家打包厂专门生产各种包装,以前真的不知道。中国人买食品要先看包装,包装上眼东西无所谓,别的不知道。
我有一个朋友的糖厂在加工。糖果食品生日蛋糕,中秋节的时候,他在那里做过月饼盒包装。一个月饼盒包装就要两元多钱,我问过他,他把月饼送往各代销点。一盒月饼批发价也不到10元钱。他做的还是普通的纸盒子包装。
还有一个机械加工厂,机械加工厂专对外加工各种机械,好多厂里面的机器有问题,都找他们去帮助维修和焊接。他们一共就三位师傅,两个男师傅,一个阿姨师傅。
他们是国营企业,吴阿姨大概就40多岁,他的技术还是相当的好,切割钢板焊接她都会。技术最好的是他们的领导卢师傅,他的焊工技术到现在还没有人,比他焊的好,还有一位王师傅。加上陈二哥他们刚好4个人。陈二哥最喜欢到他们哪里去,打跑得快。
西园旅馆里面有一个茶馆,用的茶具是盖碗茶,茶馆里面还有一位说评书的吴大爷。平时喝茶三角钱一碗,吴大爷讲评书要加两角钱,听评书的时候就是五角钱一碗的茶,吴大爷要抽两角钱一碗的茶钱,就是他的工钱。他们两夫妇每天也就收入几元钱,老夫妇两个人过得也比较开心!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一个艺人的收入价值太低了!但是两位老人却比较满意。从我们认识他到后来几年的时间,他们都在里面吃住。
我问过他,你找的收入够不够?两人的生活费。他对我说儿女,不用他操心。每天有几块钱的收入,过得也还算可以。主要是茶馆里面不收他的旅馆费,从两位老人身上看得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知足常乐,两位老人随时看见人都是笑眯眯的。
对听评书我就不大感兴趣,陈二哥在里面那么长的时间,他都没有听进去,吴大爷说评书的时候我也去听过。反正没有看小说感兴趣。
好多老年人听得很入迷,好像忘记自己在哪里的感觉。因为我们没有去坐下来听,站在旁边听。有几位老大爷就听得很入迷,不但忘记喝茶,还把嘴张开,有点像喜哈儿!目光看着说书的吴大爷。如果有人喊地震了,他都不知道跑。
听评书也是有知音听众,我们听不懂,可能我们的学问低。听评书的每天都是那些老人,说评书的和他们还有着深厚的友谊。吴大爷家里有事有时要回去,听评书的听众还经常来问茶馆里面上班的阿姨。吴大爷好久来?他们还很挂念,评书这种文艺将来很可能要失传。
没有人喜欢的东西,就肯定要失传。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不喜欢听评书!大多数人都喜欢玩手机。明知道玩手机有危害,老年人都会耍微信,还会上网聊天。你要是叫他们坐下来听评书,肯定有点难。现在的春节晚会,有评书节目,我问过年轻人,他们都说不喜欢。
陈二哥不喜欢听评书,他喜欢和说评书的吴大爷下象棋。旅馆里面有几位老人长期都在里面,有的人是在那里来玩儿。也有做生意的住在里面,陈二哥就好跟他们下象棋。
我刚到陈二哥那里去的时候还没有买三轮车,还没有学会怎么去买,陈二哥他们有几个拉三轮车的,有他的大哥,还有他家的妹夫,他妹夫那边又有两个亲戚,也不知道是陈二哥出的主意,还是他哥哥的主意。
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伙食团,拉三轮车的就专心地去找大票子,有一位妹妹就专门跟他们煮饭,她是陈二哥的亲戚,专门负责给他们几位煮饭。
陈二哥也给我算了一下开支,在那里住旅馆,每天晚上两元钱一个人,他们住的是大房间,一个房间几张床,还是长期在那里住,旅店里面对他们收的要便宜一些,收的是1元5角钱一晚上。也算是常客,煮饭的也不知道他怎么付工资,我也没有去追问。
我到他那里去,没有三轮车拉,也没有学会,刚好煮饭的有事走了,我就成了他的厨师,他们那个时候为了把生活过得好一点,大家认为生活过得好,就是多吃肉,他们几个人都是从农村里面去的,观念都差不多!
一致认为多吃肉还要少吃大米,肉也就是两元钱左右一斤,我刚下去的时候,陈二哥为了招待老朋友,他就去买了几块肉回来,他把肉放在水里面去煮,他的想法是先煮好再拿来烧菜用。
他把肉煮下去的时候又没跟我说,他就去拉三轮车,出去的时候,也许他可能忘记了,那个时候烧的是蜂窝煤,把煮肉的水烧干了,肉也煮起锅巴了,每天我就用锅巴肉给他烧菜,反正我从农村里面去,只知道节约,不要浪费,按道理说烧胡的肉都吃不得。
管他吃不吃得,我都给他煮出来,一块肉都糊掉了一半,我就用刀给他把湖的切掉,没有湖的,给他拿来烧菜,几个人吃得还是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