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露这一期主要讲的是晋襦的科普。
晋襦大致分为三层六个部分,外层上襦下裙,中层上裲(liǎng)裆下袴,内层上衫下裈(kūn)
襦是长度在膝盖以上的夹层短衣,又腰襕(襕是衣裳相连的意思,是深衣制的延续),分裁制,两边不开叉,外穿做厚外套作用,用于御寒。襦的领口有曲领直领,袖有窄袖直袖半袖等,有时裙底或者半袖上加上缘边。
小露这款汉服的形制是很正确的。
小露襦的接襕在可以塞在裙内也可以放在裙外,在外边就是一个装饰的作用,层数少似衫,层数多似袄。三国之前,襦也叫做曲领,隋唐之后逐渐演化为半臂等。
小露魏晋时期下裙变化并不大,但此时间色裙开始出现,间色裙片数少色块大,注意,此时纯色裙男女可穿,但间色裙女子独穿,还有就是……汉服裙子只有一片式哦。两片式襦裙还没有出土,所以只能看做汉元素。
中衣上衣是裲裆,晋末穿于襦内衫外,早期当成内衣穿,魏晋时期可以只穿裲裆和衫出门,现在网络上销售的魏晋制服饰大多数只有上襦,或衫下裙,裲裆袴裈都不常见了。
袴的层数有单有双,起到保暖作用,楚汉时袴是收口的,东晋时期不收口。
衫在当时为贴身衣物,和襦的形制相似,有时把衫称为单襦,衫的通袖长一般在150以上,襦则可能更长,衫的袖根窄于袖口,呈喇叭型。
裈则是当时的贴身内裤。
小露现在流行的大袖魏晋风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魏晋制,魏晋制服饰演变成宽衣大袖已经是在晋末南朝以后了,南朝时的南方人服饰上开始出现大袖广袖了,此时的宽衣大袖并无不妥 当然晋制价格有贵的也有便宜的,白菜一点点的不到两百可以买一套!!!是不是超便宜٩(*´◒`*)۶
天步所临,云蒸雾气。翩翩广袖,映月留仙。想显瘦的小仙女们不要犹豫哦,“映月”专为你而订做~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隔河又是河西地,过得敦煌是酒泉。
小露毫无疑问, 晋朝是中国五千年封建历史中, 最开放的一个朝代, 富家子弟肆意挥霍, 服饰越发宽松, 甚至男性的阳刚美也逐渐被削弱, 成为了一个崇尚“阴柔美”的时代。
“魏晋风度”。魏晋时期随着崇尚自然,不拘名教的玄学的产生和发展,士人形成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士风,即“魏晋风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开放、人性进步的一种标志。表现为率性肆态、恣纵放浪、越出名教、背反礼法的魏晋风度,实际上反映了魏晋士人对个人自由,力求摆脱礼教的种种束缚的一种追求。
魏晋受胡越文化影响颇深
北方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原、关中地区,其在与汉人杂居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相对先进的汉族政治制度、生产技术以至语言、服饰、生活习俗,从而最终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北魏孝文帝大规模的推行汉化政策的改革。另外还有后赵主石勒任用张宾为谋主,设“君子营”,石勒自己虽目不识丁,却仰慕中原先进文化,让汉族士人为他读史,还恢复了太学和小学,除了吸收汉族地主子弟,也大量吸收胡族贵族子弟入学,并且废除了一些胡俗,因此汉化程度大大加深。
在汉文化与胡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无论是南方的士庶百姓,还是北方的异族部落,其文化的融合与吸纳都是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但无疑汉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胡文化的影响。
小露后来竹林名士成为当时的“社会上层” 竹林名士的率性纵情、放任越礼的作风,正是魏晋风度的鲜明表现。魏晋文士受时代精神影响,纷纷以竹林名士的风度为高致。以至于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笼络人心,换取名士支持,也不得不对名士们放浪越礼的行为举止采取宽容态度。可以说魏晋名士的开放越礼行为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即使令现代人观之也会瞠目结舌,叹息不已。到后来,这种风气甚至流于淫僻,到了其反面。
小露两晋之际的葛洪在《抱扑子・刺骄篇》里说:“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见谓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学之,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文中此种行为或让人鄙夷不取,但从中仍可窥出当时社会开放风气之一斑。
晋朝的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qū)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材质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由于不受衣祛限制,围巾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均已宽衣大袖为时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而晋朝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父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shāo)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固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函数·司马相如传》上记有“蜚垂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列女图》中更是留下了可贵的视觉形象。
帔(pei)
是始于晋代,
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
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
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释名》云:“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庾信《美人春日》诗曰:
“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
描绘出其披戴后的形象,
延至后代又有所发展。
小露南北朝时,有些将曳地飘带去掉,而加长尖角燕尾,使服饰又为之一变,那是后话。
缚裤
《宋书》《随书》中有记载,帆船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在裤管膝盖部位下仅仅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
裲(同:两)裆
所谓裲裆,也就是现代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
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这种服饰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
并可着于以内或者衣外。
外者长,内者短。
小露晋朝前后仅仅一百余载,来去匆匆 但是晋朝的服饰却在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留存了下来 直到今天, 晋衣已然成为这段历史中为数不多历史的财富!让我们好好的珍惜和品鉴吧
小露那么,本章就要结束了,你们是为什么穿的汉服呢?
小露我希望你们是为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汉服不是奇装异服汉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希望以后我的下一代穿汉服出去的时候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或者自己是真的喜欢汉服,而不是跟风。
小露好了,最后再说一次,汉服复兴不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