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里的民俗(十五)三庆园的今昔——张云雷带你走近非遗
3个月前·来自专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熟悉辫儿的小伙伴,不可能不知道三庆园,那是八队的常驻地,也是辫儿口中的家。
我不知道辫儿为什么会那么看重自己的工作地点,也许是当年在天桥、在庙会撂地卖艺的经历,让今天的他万分珍惜自己的舞台。
那么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三庆园的今昔吧。
三庆园的前身是宴乐居,清乾隆年间京城的著名饭庄。
清人杨懋建所著的《梦华琐簿》记载:“今日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
在昔日的北京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应酬往来“繁冗甲天下”,如各省各科团拜,皇室大典或王公贵族及名卿巨绅富商喜庆宴会等,不仅要有筵席,还要有观戏、唱堂会等各种活动。
北京的王公府第、阔人宅门不像南方世家各有名庖,他们差不多都讲究吃饭庄。
所谓饭庄,全有宽大的院落,上有油漆整洁的铅铁大罩棚,另外还得有几所跨院,最讲究的还有楼台亭阁!曲径通幽的小花园,能让客人诗酒留连,乐而忘返;正厅必定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戏台,那是专供主顾们唱堂会戏用的。这种庄馆,在前清,各衙门每逢封印,开印,春卮,团拜,年节修藏,以及红白喜事,做寿庆典,大半都在饭庄里举行,一开席就是百把来桌。
清乾隆年间的杨米人《都门竹枝词》曰:“小旦亲来为执壶,两边官座碧纱厨,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合居。”
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的京官们吃喝玩乐的奢靡生活,也记载了各地戏班汇集北京的盛况,同时还提到了当时的著名饭庄“宴乐居”和“六合居"。
在1796,即清嘉庆元年,宴乐居同三庆班合营成立三庆园,又称三庆茶园。至于为什么最早称三庆茶园而不是三庆戏园,我们放在下次再聊。
三庆班,是中国清朝中后期活跃于北京的徽班之一,与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并称为“四大徽班”。
三庆班原成立于扬州,乾隆55年(1790年),入京为乾隆帝庆祝80大寿。由于其以二黄为主的唱腔广受欢迎,遂留京演出。
在其之后,各大徽班方才逐渐入京。
“四大徽班”晋京则被视为京剧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演出剧目不断创新,唱腔吸收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等精华,逐渐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三庆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而三庆园称首。
1900年6月15日,前门外大栅栏起火。因为这片商区聚集着很多洋货,旨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点燃了大栅栏,借着大风这把火烧了三天,共计焚毁店铺4000余家,三庆园与庆乐园、中和园、庆和园等戏园悉数被烧毁。
1905年,三家商行联合出资复建三庆园,复建后的三庆园不仅演出京剧,还放映电影,是北京最早放映电影的戏院之一。
到了民国,京剧得到空前发展,从三庆园走出了无数京剧名角儿:
李万春首次以艺名在三庆园演出《战马超》一鸣惊人
孟小冬在三庆园首演《四郎探母》红遍京城
自三庆园开园以来,在京剧舞台上赫赫有名的艺人几乎都在此登台献艺。
光绪末年,梨园名角谭鑫培、路三宝等在此演戏。(谭鑫培是“谭派”创始人,被尊为京剧界鼻祖,其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他曾在三庆园演出过《盗宗卷》、《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等剧目。路三宝为清末京剧名旦,曾与谭鑫培联手在三庆园演出过《坐楼杀惜》、《翠屏山》等戏。
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名家均曾以三庆园为演出场地。
1950年,三庆园因为年久失修而停演,后来成为商场职工食堂。
1972年因为危建被拆除,百年三庆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3年三庆园复建项目再次启动,见证了京剧发展历程的老戏园成为了德云社的固定表演场所之一,不仅有相声表演,也有评书和戏曲的演出。
今天当你走进三庆,捧着一盏清茶,欣赏着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是否会想到自己已经走进了沉重的历史里。而三庆园的历史还将继续下去……
北京三庆园,又名“三庆戏院”,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街18号,据1842年版《梦华琐簿》记述“今日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将此作为首选的主要场所,(1796)更名为三庆园。距今已有220年历史。
1950年因建筑安全问题停演,此后,一直被作为商业经营场所。2013年,三庆园重建项目正式启动。
复建后的三庆园建筑面积1600平米左右,设置有传统池座、廊座、包厢,可容纳观众200余人,配以现代的灯光音响设备,环境古朴优雅,舞台光彩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