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总是想要在天地之间寻找一种“理”,而不能领悟到“心即理”的真谛。
大多数人的心都没有充实到足以让自己发现“理”存在于心中,而只能源源不断地从外界获取填补内心的“理”。
曾经的人们信仰宗教,因为无知和愚昧以及内心的匮乏而向神索取力量。
然而神不是人创造的么,神所给予的力量不就是内心的力量么?
也许是因为相信神的存在,而从对神的信仰中得到了力量。
神仅仅存在于心中还远远不够,他们相信神存在于客观世界,于是便能从客观世界获取力量。
其实内心本就足以给人足够的力量,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发现内心的力量。
他们只是将内心的力量赋予到外部世界的某种象征,转而从这种象征中获取力量。
那种象征的存在证明了外部世界足够真实,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足够真实。
也许这种间接获得的力量已经大打折扣,但只要足以支撑自己活得真实且充实,那就足够了。
如今依然有人信仰宗教,他们不再无知,不再愚昧,却依然空虚。
空虚这件事情与物质的充盈与否或许无关,因为物质的满足并不能直接填补内心的匮乏。
倘若物质无法转化为精神食粮,那么物质就只能让相对无知的或物质贫乏的人获得一时的满足。
也许世界上最快活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到最后都相对无知的人,他们不必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必对世界产生怀疑。
他们将世界中的一切疑问都合理化,既不怀疑世界,也不怀疑自己。
他也是在无知的揣测那所谓的无知的人,他们真的是他所想的那样么,那样的人真的存在么,犹未可知。
宗教的世界为人们理想的世界提供了模板,他们很乐意活在理想的世界之中。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想象出自己的理想世界,大多数人都只能将他人描绘出的世界当成自己的理想世界,将他人描绘出的世界改造为自己的理想世界
宗教的世界是他人绘画出来的世界,并契合信仰者精神世界的需求,从而变成信仰者的理想世界。
他们也在宗教的世界逃避现实,甚至在宗教的世界获取对抗现实的力量。
也有人厌倦于现实世界的喧闹与嘈杂,只想在宗教的世界找寻一份安宁。
当他们完全沉浸于宗教的世界中,他们也就真的获得了想要的安宁。
即便有人奋力追逐个体的自由,但他们能够放弃集体给予的力量转而追寻心中的“理”么,又或者他们不必放弃集体所给予的力量,他们有权利从任何地方获取力量。
读书人常常选择在书中获取力量,但是书读得不够或是读得不够透彻也会使人迷惘。
他们从书中找寻天地的“理”,他们不知书中是否真的存在天地的“理”,但他们相信。
只要对一件事情足够相信,就不至于迷失自己。
不是所有人都在书中找到了天地的“理”,却有少数人能在读过很多书以后在自己心中找寻到天地之间的“理”。
他们发现心中的“理”即是天地的“理”,心即是天地。
这种“理”或许不过是一种理由,为自己的书没有白读而开脱的理由,他们以此相信自己有所收获,不至于一无所有。
这种“理”或许是虚幻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知到,他们也不必感知到。
对于能够感知到这种“理”的人来说,却具有无比真实而且深刻的力量。
读书人苦苦追寻的东西怎能不深刻,毕竟为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虚无缥缈的“理”,他们付出了青春和精力等诸多代价,甚至牺牲了自由。
自由的可贵是不言而喻的,自由对人来说也是足够深刻的。
自由不是一个人想要就能拥有的,也不是拥有就能承受的。
获取自由常常要付出代价,承受自由更需要能力。
他家里曾经养了一条狗,某一天挣脱绳索跑到了外面,后来再也没有回来。
听人说那条狗已经死了,但他丝毫不为此伤感,因为他看见了它自由自在地奔跑时的快乐模样。
也许这自由的代价有些高昂,动辄以死亡为交换,但他还是为那条狗感到高兴,或许是因为他能够理解那种快乐,更何况再伤感也换不回那条狗。
他觉得那条狗挣脱绳索在山野间肆意奔跑的那一天是它生命中最快乐的那一天,原来快乐是如此简单。
对于那条狗来说,快乐以实现自由为要求,然而自由却以死亡为代价。
这种快乐既简单,又昂贵,至少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这种快乐。
人们为了获取快乐和实现自由常常要瞻前顾后,但那条狗不用。
它简简单单地获得自由,轻轻松松地感受快乐,自然而然的迎接死亡,这一切都是人无法做到的。
快乐如此沉重,自由如此昂贵。
他不必去寻找这种快乐,更不必去追寻这种自由,因为他本就拥有这种快乐和自由。
只是在拥有以后,快乐不足以成为快乐,自由也不足以成为自由。
他活得比那条狗要好,却也比那条狗更糟糕。
他没有勇气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快乐,更缺乏力量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他只能如此苟且,而已。
作为一个在俗世中苟且又与俗世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他很厌恶别人说的那些废话。
其实人人都喜欢说废话,只是他不会说话而只能厌恶他人说废话,于是他在此写下了这诸多没用的废话。
无论是说还是写又或者是其他的表达方式,人总会想表达,即便是没用的表达。
人们也正是用那些没用的表达找到诸多臭味相投的朋友,因为人类真的闲得慌。
2020.4.9
--《胡言乱语》(二十五)下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