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追求理性的动物,却注定是偏见的动物。
他常常胡言乱语,因为他喜欢胡思乱想,在这种胡乱中,不谈理性,只言偏见。
对于人类,他总是充满了偏见,他选择性的忽视了人类的善,而放大了人类的恶。
其实人类在善与恶两个方面都可以走到极端,那些崇高的人俨然成为了善的现实化身,那些罪恶的人也成为了恶的现实化身。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纯善或纯恶的人,却有少部分相对纯恶的人,也同样有少部分相对纯善的人。
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相对纯善的人,人类才会发现善是一件绝对真实的事情。
尽管大多数人都在追逐利益,但他们还是能够为那些崇高的人所做出的代表着善的事情所感动。
世界需要那些相对纯善的人,他们能够让大多数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麻木的人清醒,他们能够引导人们向善。
他们的存在让善的存在不再那么虚无,让恶的存在不再那么肆无忌惮。
善从来都不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因为恶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现实中不可能只有恶而没有善。
人心倘若不加以引导,则向恶的可能性必然大于向善,因为在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中,向恶常常能够在短时间内直接获益,而向善的获益往往是间接性的,就不得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无法获益,甚至连内心的满足都得不到。
社会在鼓励向善的同时也要制裁作恶,让作恶无法获益。
只有小善能够获得鼓励和小恶也能够得到制裁的时候,人们才会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大善之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大善之事往往是众多平庸之人在善的引导中做出的无数小善之事所组成的的,而个人想要做出大善之事必然要极其崇高。
人们行善并非是为了直接获取利益,大多数只是在向善的社会价值的引导下做出一些让自己内心满足的小善之事,因为做这种小善之事能够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向善的人。
人们只会掩饰内心罪恶的一面,而不会遏制善意的萌发,然而恶的生长常常抹杀善的萌芽。
向善是社会应当弘扬的价值观,但倘若向善仅仅作为一句口号而无法给人以实际的利益,那么这种价值观往往就会被束之高阁。
人类总体上并没有那么崇高,只是那些少数的崇高的人拔高了平均水平,大多数人还是平庸的,他们一生都在为生存和利益而奔走。
他们有可能在生活的压迫中变得麻木,他们只以利益为核心,不在乎所谓善与恶。
他们可能在行善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鼓励,还受到了伤害,而在行恶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于是就与善诀别了。
这样的人并非是无可救药的人,他们只是需要一些奖励就可以重新向善。
在这个社会中,行善倘若只能让人获得内心的满足必然是不够的,因为人心不一定向恶,却一定向利,而行恶在得不到制裁的时候往往就能直接获利。
社会还没有发达到那个人们不必逐利就能得到满足的阶段,所以仅仅以内心的满足来弘扬善的价值观还远远不够,要发扬善还得以利相诱,抵制恶要以法为制。
也许将行善与获利扯上关系就让善显得不那么纯粹了,其实纯粹的善本就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世界只存在相对的纯善,那种纯善的基础就是善的理想的实现和内心的满足。
倘若行善既不能实现善的理想,又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更不能获利,那么善就将是一个伪命题。
那种仅仅以善的理想的实现和内心的满足作为基础的纯善只存在于少数人心中,大多数人都对通过行善而获利有所向往,即便仅仅是获得他人或社会的认可和感恩也让他们在名誉上有所获益。
无论如何都要认清社会的现状,只要能够实现人心向善,即便以利相诱也应当在所不惜,更何况行善不应当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么,通过实现有价值的事情而获利又有何不可。
行大善是一件崇高的事情,然而崇高的事情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大多数人都只能行小善,他们需要一些适当的鼓励。
无论以利相诱是否会将善变得不再纯粹,都不可将善束之高阁。
当通过适当的以利相诱将行善变成人们内化于心的自然行为,也就无所谓行善了,这岂非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人们只要还在追求善,将善的实现作为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那就说明这个世界还存在着极大的恶。
无善无恶的世界才是理想的世界,当善不再存在的时候,恶也将无法生存,两者本就是相生相克的,这也说明了一种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另一种事物的存在而存在,而非相对于虚无而存在。
这样的世界也许永远都无法变成现实,因为无法实现的理想多了去了,实现无善无恶的理想也许就是其一。
人类内心存在着极大的恶,也就存在着相对的善,因为行恶只能让少部分人获利,而行善却可以让大部分人获利,即便所获十分微薄,但至少没有失去更多,也没有以让他人失去更多为代价。
人们追求平等就在于害怕受到伤害,不平等的世界总会让强权获得更多,而其获取更多的代价就是让弱者失去更多,这不仅是个零和游戏,还可能是个负和游戏。
如果不能在整体上创造更大的收益,那么让多数人不受到伤害就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在以民主和平等为基石的社会中,前进的脚步也许会较为缓慢,却也较为稳妥,毕竟相比于获取更多,大多数人都更在乎是否会失去更多。
--《胡言乱语》(二十三)上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