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总喜欢向别人传授那些自以为是的大道理,殊不知很少有人愿意听别人讲那些干瘪的教条似的大道理的。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那些道理很正确也很有用,他们很乐意想方设法地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道理简单灌输到别人脑海中,但他们不太了解被灌输者能否接受那些道理,也不太了解被灌输者是怎样的感受。
灌输道理是一种最简单的改变别人的方式,却也是效率极低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少有人愿意被这样简单地改变。
单纯的讲道理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事情,因为道理谁都懂,只是不一定能做到。
一个人被灌输大道理的时候会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他们甚至会感觉到侮辱,因为他们明明懂却被别人当做不懂。
被灌输者从来都有自己的认知,他们需要的是尊严和尊重。
即便他们也许不懂事,但他们并不是不懂那些所谓的大道理,他们只是还没有将那些道理内化于心。
如果此时被人当做不懂道理,被强行灌输,也许反而会对道理和道理的灌输者产生抗拒心理。
讲道理的不负责任体现在改变一个人不应当图省事,仅凭言语就想达到效果。
那些道理的灌输者往往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他们自以为是,以为把道理讲出来别人就能够接受。
他们很难接受自己废了一番口舌,发自肺腑的言论会被人感到厌恶,不知道所谓的道理不过是他们自己的道理,对别人来说不过是干瘪的教条而已。
道理和教条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要想改变一个人就不要图省事,身教往往比言传更加重要,只有内化于心的道理才会被人真正接受。
男人通常会有一种俄狄浦斯情结,他们同样爱着父亲和母亲,但往往表现为亲近母亲而抗拒父亲。
有些事情无法做到也许是因为男人比较自以为是,也许是因为男人想做却没有机会。
他的父母都具有不高的文化水平,但他的母亲从来不对他讲大道理,而他的父亲总是对他灌输很多大道理。
他从温柔纯朴的母亲身上感受到温暖纯良,更愿意亲近母亲。
他的父亲经常给他讲一些大道理,其中有一些道理已经是他那个年代过时落后的思想,他本能地抗拒。
也许是他的自尊过于敏感,也许是作为一个男人也具有自以为是的特质,也许男人本就讨厌被另一个男人教育。
其实谁都没有错,都是生活压迫的结果。
他的父母因为一家的生计和他的教育不得不离开他外出工作,聚少离多会让人珍惜难得的相聚,也会让家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
他们父子俩都不善言语,他们很少向对方展露自己的情感,也许中国人父子之间的情感本就很含蓄。
他从不向父亲敞开自己的心扉,也很少有机会与父亲交流,三言两语的交流之后便是沉默;父亲也一点都不了解他,只是将自己能给的一切给他,再利用为数不多的机会向他讲一些道理。
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多少会受到传统的影响,教育子女是责任,然而聚少离多的现实让其无法实施身教,于是仅能用多年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通过言传的方式来开展教育。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每个父亲都想做的事情,但不是每个父亲都有机会做到。
压力和责任是大多数男人不得不承受的,即便他们快要喘不过气,他们还是要强迫自己站起来,而父亲就是那个世界上最顶天立地的角色。
他很喜欢母亲的性格,温柔大方,善解人意,不会因为己所甚欲而强施于人,如同传统的母亲一样只是默默地付出而不求回报。
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格也许就是天生的,铭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他见过太多没什么文化如同泼妇一样的女人,但他的母亲却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女人,而且婆媳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和睦,长久的相处也没有产生多少矛盾。
也许母亲是因为懂得不多而不对他进行说教,但即便懂得不多也不妨碍其成为一位他心目中伟大的母亲,而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是他认为最幸运的事情。
长久的相处能促进相互了解,让感情更加真挚,却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矛盾,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无限制地将就他人。
没有人能被无限次地原谅,也没有人值得被无限次的原谅。
他一直理想化地认为只要不相处就不会产生矛盾,但不相处一定会失去一些感情。
他以为只要感情在心中就永远不会流失,后来才发现有些感情已经无法从心中找到。
多年未见的朋友相见只剩下了一点亲切,曾经那热烈的友情早已丧失殆尽。
他不想这样却不得不这样,因为有些失去了的东西再也无法找回。
他从小和父母的相处就比较短暂,这让他很珍惜和父母的相聚,但这种短暂的相处却让他产生了一种不相处的错觉。
他觉得只要不相处就不会产生矛盾,这一点没错,但不相处也很难产生深厚的感情。
在失去一些朋友之后他意识到相处的重要性,无论是短暂的相处还是长久的相处都比不相处要好。
短暂的相处会让人更加珍惜,但这种短暂却会让人感到遗憾;长久的相处会让感情更加深厚,但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会伤害感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常常闹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
相处的矛盾一旦被解决就可以让感情更加深厚,但总有例外,有些矛盾因为难以彻底调和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无法修补的裂缝。
--《胡言乱语》(十六)上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