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3月2O日,是妻子的66岁生日,儿子在饭店摆了两大桌。除了媳妇家的亲属,大部是儿子儿媳的朋友或同事。
那个晚上,妻子非常开心,尽管脚伤还没有完全恢复,走路还得我扶着,可我也很高兴。我多么希望能永远扶着走下去啊?
昨晚我8点半就躺下了,直到11点半还没入睡,我看着妻子的照片:思绪万千,四十年伴侶相依;沉痛哀悼,四十天隔世不见。大江东流,滾滚下泻曲直;泪眼西注,久久模糊依稀。真是:
一段相思一行泪,
隔山隔水两不融。
但得茫茫变通途,
续把旧情重新弄。
我 的 人 生 回 忆
序 言
闲暇时写一首小诗,填两阙小词是我多年的爱好。写人生回忆,还是在文言同学的启示下而完成的,因而借此机会向文言老同学表示诚心的感谢。
二O一九年五月,文言同学路过母校一一菩萨庙中学,特意停下车,在校外欣赏着校园景色,并拍了许多照片发到群里,同时赋诗一首:
别梦依约观海山,魂牵魄绕忆校园。
故地重游不相识,母校旧貌换新颜。
几曾求学苦乐行, 时光荏苒回首现。
岁月雕琢苍桑痕, 同学几逾花甲年。
看到文言同学发的照片和七言诗,学生时代的一幕幕映现脑海,大有夜不能寐、浮想连篇之感,于是便写了六回的校园回忆发于群里,受到同学和同事的积极关注与中肯评价。此刻才认识到:写回忆录并非可想而不可及。心想事成,古往今来需努力;愿兑志达,过去现在勤为先。因之根据自身经历又续写了十六回的坎坷岁月,完成了我的人生回忆。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玉琪、文言、凤姐、景阳、永宣、芙珍、淑荣、美华、秋实、魏星、丑丑等同学对我的鼓励,还要感谢全周、苏家、礼鹏、春香、于悟、家禄、A团、国远、风中的云等同事对我的支持。特别要感谢文言同学的正确建议,感谢苏家老师、全周老师的认真阅读,精心修正。同学情深,处处柳絮芳草;同事义重,及及杨绿池莲。真正是:
柳青草芜及及春, 烟光云影惹眼晕。
留恋靓景处处暖, 传世后人作诵吟。
故此小序,以怡读者。
引 子
人各有命勿强求, 富贵在天不询由。
暗淡曲折先后事, 潇洒世间也无愁。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九日的傍晚,(农历是九月十二日,)在东沟县菩萨庙乡大王村的一个小屯子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这就是我一一欣愿,生不逢时地来到了这个滿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世界里。
我五周岁时,母亲就离我而去,真是:母子同面,五年风雨恩似海;亲情隔世,六旬光阴弥九天。
母亲生前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有三件,始终犹新。
家住沈阳的二姑回来看望爷爷和奶奶,带着比我小一岁的表弟,午饭后,和表弟在我家屋后的大草地里玩耍。我们遍处追蜻蜓、捉蝴蝶、戏潭水、玩泥巴,浑身上下尽是泥土,洗完后又在炕上疯打,一不小心,我鼻子被弟弟碰破了,血流了滿脸,我大声哭了,二姑把弟弟也打哭了。妈妈抱起我:“别怕,小弟不是故意的。"
一次半夜左右,我被吵醒,原来是父亲给妈妈打针把我弄醒的。那时妈妈的病已经很重了,为了方便,父亲学会了打针,常常需要半夜时也要打止痛针。我记得当时妈妈把我抱起来,摇晃着哄我。
最后一次,也就是五八年的冬天,妈妈去逝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妈妈被父亲、哥哥和姑姑抬在门板上,姐姐和二哥分别在门旁抽泣,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妈妈放门板上,拼命地喊:“妈,妈,快上炕啊,妈妈,我要妈妈。”一边喊一边哭,惊着院内的婶子,纷纷跑过来:“嫂子怎么了?”只听姑姑说:“嫂子已经走了。”当时我不知道“走了”是什么意思,是父亲硬把我从姑姑手里抱走的。
后来才知道妈妈已经去逝了,被埋在南面的小山旁。从此我就成了没有妈的孩子,是奶奶把我拉扯大的呀!
我爱我的妈妈,我想我的妈妈!
母爱深似海, 心胸阔如天。
诸由梦萦里, 尤新脑际先。
在此祝愿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福泽百年。
第一回
人各有命不可强求
运交华盖福禄自来
长梦风云四十五,半世苍茫传千古。
醒来忙把往事忆,留恋手痕方自足。
同学们,到今年七月,我们所谓的高中毕业已整整四十五年了。光阴荏苒,如驹过隙,时代进步,日新月异。这一切尤为我们引以欣慰和自豪,比起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同学们,我们又是十分地幸运。阎王爷不但没有收留我们,还使得我们虽已年过花甲,仍能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我们的余热;仍能继续育孙携幼、为子女减轻压力;仍能继续上网聊天、祝贺问候。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足矣。真可谓:
高官厚禄莫眼红,粗菜淡饭正得意。
同学们,我们这一届乃至上下几届的学生们,用“生不逢时”去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由于国际国内的双重影响,六十年代初期全国遭遇了建国后空前的大饥荒,历史上称为“二两粮",即每人每天只供应二两粗粮。当时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有的人上午去抬了别人,下午就被别人抬了。山上的野菜、榆树皮早已挖光剥净,苞米骨子、杨皮叶子都用来充饥,我家的情况稍好一点,但我也差点饿死呀!
有一件小事,至今我历历在目。“二两粮"后期的一天上午,在我家屋后的榆树下,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在刮树皮,实际上树皮早被别人刮光了。孩子凄惨的哭声吸引了我,于是便好奇地走过去看看。那是个年轻的母亲,可瘦弱的程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妈,我饿,我不吃树皮,我要吃饼子。”无奈的母亲紧紧搂着孩子,成串的泪水落在草地上:“孩子,哪有饼子呀,妈妈连树皮也刮不到啊。”无知的我当作笑话告诉了父亲,“快把那块饼子送给孩子,否则会饿死的。”
五十多年来,我曾几次回忆过这件事,每次都是双目湿润,而此时泪水早已落下来了。我想此时的你,也会有同感吧!
真正是:
生不逢时,人各有命勿强求;
富贵在天,运交华盖福禄来。
欲知后文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回
脚脚走在岔路之上
足足行于正道之中
昨夜风兼雨, 帘外闪闪雷声。 刻意
催 眠眠难成,起坐不能平。
时光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花甲
暮年忆兴浓,多谢同学情。
古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此话一点也不假。人以食为天,鸟以食为命,没有一种能离开食物而活命的。“二两粮”的饥荒席卷了中华大地,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生产队的队长、会计等有点权力的人,总是会千方百计地多弄点粮食,因此人家就能吃饱。我邻居是队长,也是我的本家叔父,他有五个女儿,大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每天上学她都带一块纯玉米饼子,饿时拿出来吃。那时候能吃上这样的饼子,超过现在的鲍魚海参。我曾经被这个同学骗过,一个星期三的中午放学时,她对我说:“下午你在房后等我,我拿饼子给你吃。”我信以为真,直在房后等了一下午。第二天她告诉我:我妈不让拿饼子给你。从此再上学时我就不和她一起走了。
那个时候,老师每月是六斤玉米面,是国家统一的定量标准。农民有时间釆野菜,刮树皮,而教师整日忙于教学育人,只二两粗粮如何度日啊?
记得是六二年秋天的一个早晨,上课铃声刚响,我们班主任沈老师步履艰难地进了教室,一脸病态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已三天没吃饭了,只靠喝水充饥,今天的课实在上不了了,请允许我坐在这里,你们自己学习吧!"“哇一一”老师的话刚说完,所有学生全哭了。十岁左右的孩子不会控制感情,只听室内一片哭声,沈老师也出声哭出来,正被大个子王香臣校长听见:“你们不学习,哭什么?”校长的愤怒声震惊了我们。只见沈老师把着校长的手,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校长,不怪孩子们,是我饿得实是讲不了课啊!”“啊?"王校长大吃一惊:“你怎么不早说呢?这可会饿死啊!”真是:
一日为师,终身若母。
百日为师,恩深永固。
同学们,不怪乎我们的汉语拼音基础特差,我们根本就没精力好好学习过啊?
“二两粮”刚结束,*****就来了,我们又卷进了轰轰烈烈的旋风之中。小学没毕业就要搞革命。***语录取代了语数课本;忠字舞代替了广播体操。一时间: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像章戴胸前,饭前必祝寿已成社会大势,排山倒海,激流涌进,全国各业无一漏网。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因为是文化上的革命吗。
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一代,巧遇上这个大潮,只有随波逐流,木然以待而已。
还是***英明,及时发出了复课闹革命的伟大号召。我们才有机会重新走进了校园,开始了第二轮的学习生活。
*****期间是九年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不用严格考试,小学可以直接进初中,初中可以直接进高中。海洋红中学是全乡唯一的完全中学。由于初中学生太多,全乡划两个区,东面六个大队到大于学校上学,西面七个大队到海洋红中学上学。
一九六九年秋天,在家闲散了三年的我插进了大于学校初中部。班主任是姜仲武老师,从此有缘结识了诸多同学,有于安居同学,刘文艳同学,(网名:文言)刘春荣同学,孙美华同学,还有赵淑贤,于天有,李志,张忠林,邹利尔等。同时认识了另班的迟景阳、王勋家、张永山等同学,在求学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中断了三年的教育又焕然生机,全国一片欢声,教材中虽然到处印着***语录,但总能见到科学知识的倩影。老师上课也敢公开讲授书本知识,也敢公开搞个小测验,但是不敢公开排榜。
班主任姜老师是数学老师,是中师班数学系毕业的,数学理论很深,我们都爱上他的课,包括出名的皮小子于天有同学也都很守纪律。语文老师是下乡青年王老师,虽然没有专业学历,但语文课很受女同学的青睐,特别是科代表文言、芙珍等,我记得她们的作文常受到赞赏,还经常推荐到另一个班级去。那时的我对语文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大概是中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影响吧。相对来讲,王老师的课会出现捣乱学生。一个趣事与大家共享:一次语文课上,天有同学故意放了个响屁,惹得同学大笑,紧接着,天有不慌不忙地说了一段话,同学们更是哗声一片!
屁是肚中之气, 哪有不放之理!
它在肚里滚来滚去, 一不小心溜了出去。
同学们,本来是二年的初中学习,由于七一年招生制度变革,秋季招生变为春季招生,因此我们又延长了一个学期。可在当时我们是极不满意的,因为我们的年龄已经不小了。
真是:
一步不正, 脚脚走在岔路上;
百步不摇, 足足行于正道中。
欲知后文如何,容待下回续叙。
第三回
不逊杨朔散文更秀
堪比华氏数学甚优
初月淡,宿云散,梦里依约相见;
欢声语,笑声现, 杯深醇无前。
发柔稠,慢脸透,依旧竹声新月;
管鲍交,相如怀, 此情需问天。
一九七二年的春天,*****已进入第六年了。也是粉碎**反党集团的第一个春天,用当时报纸上的说法:这是马列主义***思想伟大胜利的春天;是无产阶级*****取得伟大胜利的春天;是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春天。就在这个春天里,中共中央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总理在会上公开提出了:在本世纪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强调重申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根本、是保证,只有科学技术现代化了,工业、农业和国防才可能实现现代化。而科学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由此教育开始了第一个小回潮。 正所谓:
捷报频传天欢庆,喜讯泛送地增晖。
正是这一年春天,我们东片的初中毕业生要集中到最高学府一一海洋红中学,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九七二年的三月一日,农历是正月十六。早晨我背着书包带着饭盒,来到安居同学家,我俩结伴顺小路向中学走去。
初春的早晨,阳光明洁,宿云无存,气温回升,霜痕渐遁。眼见得:几棵壮松,悄然摇曳冬尽里;数株弱柳,无声叩开春枝头。
在王岚子小队前的礼帽山上,便可依约见到中学的面貌,沿学校下面略微弯曲的小路走上去,学校全景尽收眼底。
正对着校门口的一排红瓦房是教室,校门右边的瓦房是教师的办公室、宿舍和食堂,不大不小的操场上并列放着两副蓝球架,右侧边上有几副单、双杠。左边有一条深沟,沟的外侧是一个土山。
我和安居同学找到八年三班的教室,里面已聚集了许多同学,有说有笑,好不热闹,有幸与文言、芙珍、景阳等同在一个班,从此我们又可以在一个班级学习了。
我们班主任的名字叫陈玉和,是江苏人,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学院数学系,由于*****的原因,和妻子一起来到我们这所农村中学。陈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南方话音韵味悠雅,讲课抑扬有素,倍受学生喜欢。陈老师治学有方,率先在班级建立了学习专栏,开展评比制度,做到大考大榜,小考小榜,榜次分明,以榜定优,以学促后,使班级学习风气浓厚,从而带动各项工作均为学校前列。
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班级制度优劣关系甚大,可以肯定:科学家、教授绝大部分是用榜排出来的。
我们班级成绩最好的当属宋玉琪同学,无论大考小考,榜首差不多全是他,除此如张永宣、邢长远等也曾榜首过。
说到玉琪同学,真乃一届骄子,在全校没有人敢和他抗衡,有一例足以说明:
一次数学课,陈老师在讲一道代数证明题,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玉琪同学已把答案完成,陈老师看了好长时间,也没看懂证题的思路。“宋玉琪,你的方法是否正确,有待和其它数学老师研究,下午我来告诉你吧。”下午自习课,陈老师来到教室:“同学们,上午宋玉琪同学做的题是非常正确的,他的这种证法连参考书中都没提到,下面请宋玉琪同学为大家讲解。”有诗为证:
玉唯和田最,琪出价更高。
称讳一方靓,雄震独风骚。
我班的同学一定不会忘记“十八子”.的来历吧,语文李志良老师第一课就给我们讲了这个事,至今不忘。
语文课堂当然是女同学雄霸天下,这往往成为公理。我班的文言、 芙珍、魏星、徐淑梅等在语文课上尽现风流,尤为徐淑梅同学的普通话堪称一绝,可惜沒毕业就就业了。
一天放晚学,我与九年一班的王开发一同回家,路上王开发问我:“你班的刘文艳是哪个,我怎么不认识?”“怎么?你认识人家女同学干什么。”“不,你怎么想的,今天我们语文王维宽老师把刘文艳的作文读给我们听,你猜怎么了,学生全惊着了,没想到一初中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王老师说:真是才女啊!这在丹东全市都绝无仅有的。”也有诗作证:
文章方知辈中秀,言语才见功底优。
有缘不惧千里远,才高十斗自然流。
真真的是:
文丛言丽,不逊杨朔散文秀;
玉脑琪手,堪比华氏数学优。
欲知后文如何,容至下回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