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同人小说 > 犯罪心理学必读版
本书标签: 小说同人  春青  随梦而起 

第一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2)

犯罪心理学必读版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化过程

(一)关于外化以及行为的发生机制

与内化相对应,外化是指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形式的转化。这种外部活动形式既可表现为语言也可以是某种行为。心理活动只有借助于外化过程才能得以表现。外化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必然过程,个体的言行是我们探索其心理奥秘的桥梁。

犯罪行为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前面讲到,犯罪心理一经形成并非必然导致犯罪行为发生。那么,在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之间必然有着某种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才使得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之间达到一定的契合。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在对行为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过程主张对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在华生的“刺激—反应”(S—R)的模式基础上,首创了“中介变量”的概念。用“S—O—R”取代“S—R”,“O”代表“中介变量”。托尔曼试图想象出由情景到引起反应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是在有机体内进行的,虽然难于观察,但却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实际因素,托尔曼称之为“中介变量”。它是联系实际变量与行为变量的中介。至少有两类中介变量对解释行为的发生有所帮助。一类是需要变量,一类是认识变量。需要变量相当于动机,认识变量包括对象知觉、再认、运动、技巧等。

(二)犯罪心理外化的主观要件——犯罪意向的进一步明确即犯罪动机的形成

行为是意识活动的必然结果。当犯罪意向这种朦胧意识出现以后,如果说此时个体的犯罪意向尚处于一种模糊的、盲目的冲动阶段,那么犯罪行为的发生,则要求犯罪意向的进一步明确。这种明确对于犯罪个体更具有实际意义。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侥幸心理,有赖于个体对与犯罪有关的主客观条件的充分认识,这种准备可使其在犯罪行为过程所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任何盲目的行为都可能招致其意想不到的危险。

犯罪动机就是推动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同一切合法动机一样,犯罪动机亦来源于个体的某种需要,所不同的是犯罪动机与个体的非法欲望和需要相联结。犯罪动机将个体原有的犯罪内心冲动与个体的具体需要结合起来,确立其行为的基本指向和一定的目标。犯罪动机是犯罪意向的进一步发展,它消除了原有的盲目性,表现为个体正常的心理活动,足以引起和发动个体的犯罪行为。犯罪动机形成以后,即可维持和增强个体的犯罪心理活动。

(三)犯罪心理外化的客观要件——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和情境因素

个体犯罪动机形成以后,具备了足以发动犯罪行为发生的内心冲动,犯罪行为的引发,亦依赖于个体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即对达到犯罪目的的可行性分析。包括犯罪技能和足以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和情境。刺激和情境的出现为犯罪动机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

1.宏观控制系统的有利于犯罪的条件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和困难,社会观念意识、社会风气中的颓废因素,对于个别犯罪分子的打击不力,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疏漏,均可以被个体所反映,而认为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实施。

2.微观环境中的刺激与情境因素这种刺激与情境往往为个体提供了一定的犯罪机遇,就是有利于行为人实施犯罪而又不易被人发觉的机会和条件。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以后,随着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明确,—方面等待犯罪机遇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某种具体的刺激和情境的作用亦导致犯罪行为之实施。具体来说,刺激和情境在何种条件下可引发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呢?

(1)被侵害对象与其犯罪欲求的吻合被侵害对象包括侵害者的性别、年龄、面貌和具体的物品等,由于这种现实的出现,与犯罪个体的犯罪心理发生撞击,产生共鸣,驱使个体实施犯罪行为。

(2)作案现场的时空条件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反社会性及应受到刑罚惩罚性,决定了犯罪个体行为的隐蔽性而区别于正常的社会行为,犯罪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时间、地点等往往经过精心的选择和确定。如漆黑的夜晚、幽静无人的小路、拥挤的闹市都是被犯罪个体用以掩护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客观条件。

(3)现场的气氛在犯罪行为实施现场的其他人的情绪、语言、行为等对个体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诱发和纵容的作用。

三、犯罪心理内外化过程的行为模式

内化和外化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包含有若干消极行为和活动,这是不良心理的外化。外化过程中的犯罪行为是对犯罪心理的反馈,又是再一次内化。由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犯罪心理内化外化的整体过程。

(一)犯罪心理内外化过程的渐进性模式

考察大多数犯罪个体的犯罪过程基本上都经历了不良心理——违法心理——犯罪心理的渐变过程。由于其社会化的缺陷,导致内在标准的反社会性,从而与消极的社会存在结下不解之缘,而一步步坠入犯罪境地。这是比较普遍的犯罪心理演化历程,我们称之为显性演化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个体的心理同样经历了渐进的从不良心理、违法心理到犯罪心理的演化过程,但在外部表现形式却给人以不显著的运动状态,这一类人平素极少有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发生,而直接过渡到犯罪行为的最终发生,我们称之为隐性演化过程。这一类个体的犯罪往往出乎其他个体的预料,因为他们平素表现良好,甚至给人以思想端正、积极上进的印象,但是这种正常的表现仅仅是假象而已,在其内心世界依然存在着某种社会化的缺陷,当这种缺陷与犯罪机遇相吻合时,个体的犯罪行为势必发生。

(二)犯罪心理内外化过程的突发性模式

这种内外化过程表现为个体由于受到偶然刺激,生活中出现具有重大意义事件,使个体原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严重倾斜,对其经过社会化而建立的自我标准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在外界的直接刺激和情境作用下引发犯罪行为。与渐进性的行为模式相比,突发性的行为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冲动性即犯罪心理内化外化过程受情绪的支配,尤其在犯罪心理的外化阶段,这种情绪化的表现更为明显和突出。由于个体本身具有某种社会化的缺陷,在外界刺激和情境的作用下,没有渐进性行为模式对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的充分考虑,亦无犯罪的预备,而是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的冲动性情绪支配下,使犯罪心理的外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飞跃过程。

2.即时性突发性行为模式时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和情景的直接诱引而发生,因此它带有即时的特点。即当某种刺激和情景与个体社会化缺陷的某种心理因素吻合时,便可导致其犯罪心理的外化。但倘若没有这种刺激和情景的直接作用,也许他依然表现为正常的个体。

3.偶然性即犯罪个体往往没有精心选定的侵害对象,只是由于偶然事件的强烈刺激,使其神经活动过程达到高度的兴奋状态,犯罪冲动难以抑制。

尽管渐进、突发的犯罪行为模式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均是以个体化的缺陷为其行为发动的心理基础。由于其心理品质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建立良好的内在标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外界的刺激和情景的影响作用下,而走向犯罪的不归之路。

思考与分析

1.评述国外关于犯罪心理形成理论。

2.社会不良环境对犯罪心理形成有何影响?

3.自然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何关系?

4.简述S(不良环境)内化选择O(犯罪心理)外化反馈R(犯罪行为)的含义。

上一章 第一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1) 犯罪心理学必读版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