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欲扬先抑的写人作文
本书标签: 短篇 

我的老师

欲扬先抑的写人作文

十位名家笔下的老师(建议收藏!)

2019-09-1006:2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你曾经遇到一位好老师,无疑是幸运的。他会

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文学名家的笔下,老师们不仅教授知识,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哪

怕是一件小事,对他们却意义深远。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染

红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许先生轻轻地在楼梯上走着,许先生一到楼下去,二楼就只剩了鲁迅先生一个人

坐在椅子上,呼喘把鲁迅先生的胸部有规律性的抬得高高的。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

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

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作,赶快作。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

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

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

了。

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大好,容易伤风,伤风之后,照常要陪客人,回信,校稿子。

所以伤风之后总要拖下去一个月或半个月的。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

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

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

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

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

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

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

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

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

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

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节选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

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

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

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

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

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

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

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

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

大概差不多了。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

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

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

块盖着下块,用下块的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

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

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

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

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

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

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

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

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

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

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

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

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

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

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

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

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

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

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

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我们出去。同学都忍

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

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

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

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

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

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

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

——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

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

把闻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

唐诗》,很有学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

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

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

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

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

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

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

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

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

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

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

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节选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

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

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

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

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

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

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

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

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

着怅惘敬慕之意。

王蒙《华老师,你在哪里》节选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是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

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

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

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的。那句子是:

“下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教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

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

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打了,

回家再去取已经不可能。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

带了笔墨纸了吗?”我和一个瘦小的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华老师皱着眉

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

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全班都沉默了,大家感到

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

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罚站而你

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这是我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

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莫言《我的老师》节选

第三个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

“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

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一般的

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但人家王老师却始终谦虚谨慎,

一点都不张狂。他的个子不高,但体质很好。他跑得快,跳得也高。我记得他曾

经跳过了一米七的横杆,这在一个农村的小学里是不容易的。因为我当着一个同

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

据说起初他们想把我送到公安局去,但因为我年龄太小而幸免。出了这件事后,

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坏学生。他们认为我思想反动、道德败坏,属于不可救药

之列,学校里一旦发生了什么坏事,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我。为了挽回影响,我

努力做好事,冬天帮老师生炉子,夏天帮老师喂兔子,放了学自家的活儿不干,

帮着老贫农家挑水。但我的努力收效甚微,学校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在伪装进步。

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儿大的睡在

桌子上,个儿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子。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

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

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

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

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我听

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

学生。当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

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

动不已。

后来,我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牧童,当我赶着牛羊在学校前的大街上碰到王老师时,

心中总是百感交集,红着脸打个招呼,然后低下头匆匆而过。后来王老师调到县

里去了,我也走后门到棉花加工厂里去做临时工。有一次,在从县城回家的路上,

我碰到了骑车回家的王老师,他的自行车后胎已经很瘪,驮他自己都很吃力,但

他还是让我坐到后座上,载我行进了十几里路。当时,自行车是十分珍贵的财产,

人们爱护车子就像爱护眼睛一样,王老师是那样有地位的人,竟然冒着轧坏车胎

的危险,载着我这样一个卑贱的人前进了十几里路。这样的事,不是一般的人能

够做出来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王老师,但他那张笑眯眯的脸和他那副

一跃就翻过了一米七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

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

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

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

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

**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

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

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

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

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

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

德施米特教授的教导和薰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

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

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个学士头衔。

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

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

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

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

是在上面谈到的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

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

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

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

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

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

无穷。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节选

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love"这个词。我在花园里找了不少早春的鲜花,

我把这些花拿给我的老师。她想吻我一下,但是那时候,除了我母亲以外;我不

喜欢别人吻我。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

我爱海伦"。

我问:"'爱'是什么东西?"

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她的话使我迷惑不解,因

为当时除了手能摸得到的东西以外,我不能理解任何别的东西。

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

"不是。"我的老师说。

我想了一下又问:"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射向四面八方,这是'爱'吗?"

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太阳更美丽的东西,因为它温暖的光能使万物生长。但是莎利

文小姐摇摇头。我感到困惑和失望,我想我的老师真怪,为什么不把"爱"拿给我

看看,让我摸摸。

……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在琢磨着"爱"这个词。现在我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太阳

被云覆盖,下了一场阵雨。

忽然云开日出,阳光又带来了南方将有的炎热。

我又问老师:"这是不是'爱'呢?"

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在太阳出来之前布满天空。"接着她又解释说,"

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

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

"

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

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福克纳《福克纳随笔》节选

那是在新奥尔良,有好几个月,我们总是边走边聊,不然就是安德森聊,我听。

有一天,我发现他坐在杰克逊广场的一张长凳上,独自发笑。我的印象是他这样

已经有好一阵了,一个人坐在长凳上暗自发笑。这不是我们经常碰头的地方。我

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地方。他住在广场北边,我们事先并没有特别约好,我中午吃

过一些东西之后,知道他准也吃完午饭了,我就朝广场的方向走去,如果没有见

到他已经在散步或是坐在广场某处,我就干脆在能看见他家门口的街沿石上坐下

来,一直等到他穿着那身鲜艳的、一半像赛马骑手一半像穷艺术家穿的衣服,从

家里走出来。

这一次他已经坐在长凳上暗自笑开了。他立刻告诉我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

见自己牵了一匹马在乡间路上走了许多里路,他想用这匹马换来一个夜晚的睡眠

——并不是只换能睡一个夜晚的一张床,而是睡眠本身;现在有我在听,他就从

这里编开了,添枝又加叶,把它编成一件艺术品。我在听可是连一个字都不相信,

因为我知道那是他凭空想出来的,大部分或至少有一些是我在那儿看着他听着他

的时候现编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非得要说,为什么非得把梦和睡眠扯上关系

不可,但是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已经把他的整个一生都写成了一件轶事或者一个

寓言:那匹马(起先是匹赛马,可是现在又变成了一匹干活的马,有犁,有车,

有鞍,身强力壮,却缺少有文字记录的家谱)代表着那片广袤、富饶、强有力而

又柔顺的密西西比河谷,代表着他自己的美国,而穿着扎眼的蓝色赛马衬衫、打

着有朱红斑点的温莎领巾的他,正在以幽默、耐心和谦恭的姿态,以此来换得他

自己实现那个写出纯粹、完美、坚实、源源不绝的作品与成就的梦想,而他的《俄

亥俄州的瓦恩斯堡镇》和《鸡蛋的胜利》正是这样的征兆和象征。……事实上,

正不正确,他信还是不信,这都关系不大。他肯定会加以否认,其出发点恰好是

他性格中的大悲剧。他希望别人取笑他,嘲弄他。他希望在地位、成就、机智以

及别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他比肩的人能使他显得愚蠢可笑。

上一章 无题 欲扬先抑的写人作文最新章节 下一章 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