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熙熙回到学校,事情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了——
高三的某个男生在校外无辜卷入斗殴。很不巧一把水果刀插进了他的胸腔。后果严重。警察和他悲伤的双亲交替出现在校园。流言不可抑制。最后水果刀被化骨绵掌替代。女生们总是忍不住,课余时间的话题在服装和明星间转来转去,难免又回到这里:
同学1死得挺可惜的。
同学2不是因为打架吗?
同学1据说只是路过不凑巧。
同学2不凑巧那至于送命,肯定打了架出事的嘛。
周熙熙靠过去
周熙熙那个男生?
同学1呀,你的腿伤没事了吧?
有人扶过她的肩。
周熙熙石膏拆了,好的差不多啦。
周熙熙摆着手,继续追过话题,
周熙熙谁呀,什么名字啊?
同学1嗯,叫叶旭吧?
对方挠挠头,
同学1不清楚。
同学2嗯?可我听说是叫叶宪啊。
另一个跳出来质疑。
同学1真是,八卦也八卦得清楚些嘛。一点职业素养也没有。
女生们拧着彼此的脸颊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闲谈大都如此。
或许是因为与己无关,加上原本三年级就离二年级所在的教室遥远,因而当距离感冲淡着旁人们评价性的痛惜和无奈,当无法获知事件细节而使揣测变成主题后,关于这一悲剧,似乎更多地,是以饭后谈资的性质,被人不那么尊敬地提起了。好象只剩下校长会在“注意课外安全”的国旗下讲话中继续痛心疾首。而唯一能从他的训导中获得的有价值资料,大概也只是那个少年名叫“叶旭”而不是“叶宪”或其他什么。三年(4 )班的。
周熙熙抬了抬眼皮,往高三所在的队列方向望过去。
不管怎么说,知道了名字总是好的。以前看与阴阳术有关的电影,里面说人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咒符”。电影里没有具体解释,可周熙熙模糊地以为,那意味着每个名字都能对周围人产生影响。某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感。最简单的例子,得知那个少年名叫 “叶旭”后,明明不认识,却会在听到的瞬间产生对他的奇特感觉。是远比知道姓名前,更清晰的,如同浮现在秋雾中的橘黄色灯光般的某类心情。
甚至能从名字里看见他隐约的样子。可又无法描述出来。
想想也很奇怪。只是因为知道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