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塘顺着街道慢慢的走,看着街边的摊子,奉天城和四川大不一样,胡纹塘看的饶有兴趣。
北方的秋天,虽然早晨已经凉快许多,但是一到中午,就仿佛又回道夏天,晒的人身上起了一层薄汗。胡纹塘摘下帽子,轻轻的扇着风。
胡纹塘找到一家邮局邮局,想要寄封信,但并不是把信寄往老家。
胡纹塘到北方,一是卖料子,二是准备安顿下来。胡纹塘老家已经没了亲人,他的父母几年前就相继离世,留下一份不薄的家财。他是家中独子,自然继承了这些财产。偶然一个机会,他发现了商机,自己家乡的料子似乎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立刻动身来到奉天。
他来邮局,是给自己一个老友写信。
胡纹塘幼年有过一个很好的朋友,叫詹时鹿。詹时鹿是詹家二少爷,小时候很瘦弱,好像有什么不足之症,什么不足之症,胡纹塘不记得,那时候太小,詹时鹿说的不明不白,胡纹塘也听的不明不白,只记得和早产有关。
詹时鹿喜欢吃糖饼,胡纹塘每次买来,都给他撕一半。詹时鹿吃的狼吞虎咽,糖渣粘在嘴边。但他不直接舔掉,而是拿出怀里揣的一块儿白手绢,细细的擦干净,擦完再把手绢叠的整整齐齐,揣回怀里。胡纹塘总是嘲笑他这一点。詹时鹿翻个白眼,用他特有的病人劲儿说:“你懂什么,这叫干净,我好歹也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胡纹塘撇撇嘴,谁还不是个少爷了?
詹时鹿的手绢,是个姑娘给的。小时候的詹时鹿,体弱多病,有一回,差点儿死了。家里为了给他冲喜,找了个乡下闺女,给他定了个娃娃亲。说也奇怪,詹时鹿自此身子转好,能蹦能跳,能吃能喝。家里人很高兴,将这童养媳视如己出,想着成人了,就给两个孩子结亲。
后来,詹时鹿十二岁,女孩儿本家几口人染病死了,女孩儿回去守丧,临走时,给詹时鹿留了一块手绢,就再也没回来。詹家人去女孩儿家找过,听乡里人说,就没见过这女孩儿,詹家人想,大概是跑了,也没再追究,只剩詹时鹿一个人对着手绢发呆。这女孩究竟去哪儿了,一直没个结果。
再后来,詹时鹿长大成人,开了一家报社,胡纹塘也做了生意,两人就靠着书信联系。因为胡纹塘居无定所,每次都是他先写信告知詹时鹿。
胡纹塘写:时鹿,我在奉天,在这边安顿了。太久不见你,但也没机会找你。以后写信,寄到隐和馆,我便收到了。
信很短,胡纹塘打理完,走出邮局。已经到了下午,胡纹塘看到街边卖小吃的铺子,专注的看了一会儿。想起洛家两个孩子,于是买了两个糖人。
孩子看见吃的,自然拉近了与胡纹塘的距离,所以在胡纹塘回到隐和馆时,主动邀请他吃饭,还帮他拉了椅子。
若是人人都可以像孩子一样打理关系,天下岂不是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