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是以《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底稿,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为核心的属于作者的、独自的、成体系的见闻随笔录。
这就是说,该随笔录所记叙、反映的乃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以兔子为核心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甚至不止于此。
通俗的讲,该随笔录所想阐述的,是以大千世界为舞台、以兔子们领导下的中国为核心的,出现在世上的种种现象。
尽管作为个人,作者可能无法全方位的将这些内容阐述清楚,但仍在努力。
在此简单地阐述下该书的一些属性——
书名“子在人间”:
在此处,“子”代表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作者之所以在书名中提到孔子,想表达的不仅是作者个人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崇高敬意,更是想对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以钻研的态度。引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的话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从这足以看出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之大、之广、之深。
“在人间”这三字实际上来源于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的书名。在这本著作中,高尔基用圆润的笔法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用亲身体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用其不朽的笔塑造了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的阿廖沙。这里以”在人间“为题目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作者所追求的价值观恰好与阿廖沙的追求有不谋而合之处,并且作者从中悟得了一些事理,即在客观环境对主观人物达到一定程度的威胁时,主观人物就会试图去改变客观环境,甚至于主观人物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反之,当客观因素够不上对主观意识得的胁迫时,主观意识往往不会试图去改变客观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曾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同样表现了客观环境对于主观人物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位家长给予孩子足够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且过多的溺爱孩子,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那么这位孩子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很可能会难于常人
”子“与”在人间“合起来,就成了本随笔录的名字”子在人间“。与作者而言,将”子在人间“作为书名的意义在于这个书名既提醒作者“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又告诉作者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令作者记住”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句良言。
借“话本小说”这一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写作平台,作者尝试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表达出其内心所想表达的,并且借此联系到个人、社会、国家、宇宙、以及令人向往的种种未知,这便是该随笔录的意义所在。
(图为广袤无垠、发人深思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