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读后感合集
本书标签: 短篇  读后感 

伤仲永

读后感合集

我翻开今天所学的《伤仲永》,看着阅读提示里写着: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但事实是这样么?

曾经看到过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中国记者调查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结论: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上课随意走动,起床几乎在上午八点钟之后,而放学又在下午三点钟以前。而且美国学生中音、体、美,上课了还与老师顶嘴,所以,美国将来出的名人一定不多;而中国学生不同,中国学生是最勤劳的学生,老师上课时,他们从来都是规规矩矩的,在上学路上,他们几乎都是边吃早餐边走路的,而且上课时极端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所以中国将来出的名人一定很多。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亲自调查两国学生读书,情况一模一样。然而在十年后,事情的结果与两位记者所预料的大不相同。美国比中国所出的名人要多得多!以上事例能证明什么呢?

还有:书本上说,仲永天资聪慧,因父亲没让他受后天教育而才能衰退,最终泯然众人矣。那么父母天天都逼你学习呢?那样就能成为所谓的天才吗?

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也有一个天资聪慧的人,他的父母不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贪得无厌,而是让他天天呆在家里面对这一张张试卷,一本本奥数……根据《伤仲永》的阅读提示里面看,应该他不但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而且他会才华出众。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找他这样成天到晚都是学习难道他会不厌倦学习吗?然后随着他的越来越厌倦学习,最终不也和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吗?即使他成为了天才,那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家伙!

还有一事例:生长在英国的牛顿因为有一天他在苹果树下看书而被一个苹果砸了一下头,得出了“万有引力”对于这件事有人评论说:“如果牛顿生在中国,那他一定不会发现这个道理!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学生一放假就是作业,那有什么时间去苹果树下消遣啊!”这可真是幽默啊!但大家是否能从这幽默中读出一丝讽刺呢?这难道不是在讽刺咱们中国的古板老套的教育方法吗?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要学习。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会有前进。但我们不要整天抱着一本书,不要一放假就是作业,不要让我们的假期还没有开始就结束!这样会让我们成为一个“书呆子”。不是有这样一个报道吗:一名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在小学初中时都是由妈妈照理的,他连袜子都不会洗。到了大学,他妈妈觉得他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了,所以不在什么事情都照顾着他。他就这样“自理”的过了一个学期后,认为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如今,在中国,许多老师认为:作业当然越多越好,加强复习巩固吗!况且我们这是为了孩子们好!家长认为:做点课外练习是有必要的,我们这是为了孩子好啊!电视里,经常说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以加强孩子的活动能力,事实上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课外活动,每天都被作业占据着。在他们左一个为孩子好,右一个为孩子好中,是我们无法呼吸那新鲜的空气!更无法张展我们自由的翅膀!

啊!什么时候,在中国才会真正有开明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古板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数条。让我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更有创意吧!

……

今天,由方仲永我想到了很多……

《伤仲永》一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年幼时天资过人,到长大之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并点明方仲永是因为后天的不努力,不争取学习机会,及最后一丝希望也没了的事.

我认为人的才能知识决不是可以单单的去依靠天赋,而且要注意培养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强调了后天的培养比自身的天赋重要的多.对才能的发展也很重要.

比如说:李贺,李贺七岁就能写文章,这不是天赋吗?但是李贺后天也非常努力.他每天日出之时,就骑着小马儿,和书童一起,背着书,看见一事一物,便作一诗,到了太阳下山时,一篇诗就写好了,这不是后天的学习吗?

再比如说:王安石,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离他家不远就有一个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面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与面馆的老板和伙计都相识了.一天,王安石又到那家面馆吃饭.进门后,挑了一个位子坐下来.老板和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好了吗?"跑堂的伙计答道:"就来."不一大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里面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让他自己去端.王安石一不计较,他走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条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得对王安石说:"你要是可以把这碗肉丝面端到外面去,而且一滴不洒,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一定"大师傅说.王安石用筷子轻轻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里自然就只剩下一半的汤了.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条,顺当当的把一碗面条端到了大厅前,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长大后更加酷好读书,勤于思考,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书,而且他读完书后还经常默默地思考他读过的内容,有时和别人在一起,也还在想着书中的内容.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酒席宴上有一个人歌舞取乐.忽然,王安石大笑起来,大家不懈其意.猜测是那个名伶表演的实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兴,于是重重的赏赐了那个名伶,说:"你能让太守高兴.值得奖励!"只有一个人感到怀疑.认为太守不是因为这个而笑的,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安石当时为何发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几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么都不理解,吃饭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实在是太高兴了,不由得笑了起来."最后王安石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这些都与他后天的努力与培养密不可分的.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后天的培养与教育比天赋要更重要!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首先我为方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这样优秀的一位“天才”,最终变成庸人的结果就是不学习。光靠“受之于天”,唯一的下场只能“泯然众人矣!”

事件大概说:金溪此地有一个世代都靠耕地为生的家庭,其有一童名为方仲永。在仲永5岁那年,忽然要“文房四宝”。在农民家里不可能出现这“四宝”,他父亲感到很惊讶,“借旁近与之”。借来“四宝”之后,方仲永立刻书诗四句,并加上自己的姓氏。全乡的秀才观看诗后,对仲永大为赞赏,全乡上下都知道出了一个“神童”。

一些人出钱买方仲永的诗,他父亲认为这是一个赚钱之道,就常带仲永外出,不使他有学习的机会。

2019年后,方仲永完全成了一个庸人。

……

天才,顾名思义,就是天生的才华,比普通人的造化当然要高得多,只要加以教育、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难得的人才。“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因为方仲永他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取、进步,只是原地不动,而别人却在努力奋斗,致使把它超过,最后,他无可避免成为庸人。

要得到进步,就得不断学习。学海无涯,学习是没有之境的。业精于勤,不勤奋、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学习,那天才就只能“湮灭”。

历史上中外勤奋的名人还少吗?他们哪一个不是勤奋学习?哪一个不是刻苦钻研?哪一个没受过挫折?哪一个又是不“受之于人”的天才?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是今天,我们比方仲永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好得多,更应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不是他父亲贪图小利,方仲永必定成为一个人才。我们现在应意识到自主学习,父母不能完全给予我们学习环境,我们要自己去给予自己。

勤学是成功里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如何如何的天才,但从这一刻做起,努力、勤奋,必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也不抹灭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现在,还为时不晚。

上一章 明朝那些事儿 读后感合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平凡的世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