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木堡之变,正史上是这样记载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侵犯大明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这故事并不全面,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是王振这位好同志,自从王振成了宦官头目,便跋扈起来,“兽走留皮,雁过拔毛“是王同志的座右铭,进京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出笔钱孝敬王同志一番。这位王振是谁呢?
王振(?-1449年),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被称为王伴伴。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这位王同志有一个青史留名的梦想,但是臭名昭著的他,怎样才能青史留名呢?
当时王振为了讨好瓦刺,以求得边疆的安宁,对瓦刺的贡使加礼款待,优厚赏赐,有求必应。按原来的规定,瓦刺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到明英宗统治的时候,他们贪图明朝的赏赐,又欺负明朝软弱无能,贡使增加了2000多人,而且诱胁鼓动其他蒙古部落一起向明朝邀赏。如果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在边境制造事端,因此,明朝赐予的财物不得不与岁俱增。
明英宗统治的第十四年的时候,瓦刺贡使增加2000人到北京,为了多领赏财物,竟冒充3000人。又因为当年进贡时使者没有“孝敬”王振,王同志便从中挑拨,让礼部按实际人数给赏,又削减马价五分之四。也先知道情况后,大发雷霆,就在这年七月,诱胁其他部落一起进贡明朝,他自己带人马攻打山西大同。
来了来了!什么来了?
机会啊!扬名立万的机会啊!王振心中大喜。
于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