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婿,”邓公放下手里的望远镜向着我走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孙婿,你今日颇有当年周郎之姿,这可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太岳丈谬赞了,孙婿今日不过仰仗执政先生之威,外加天意不绝华夏,这才侥幸取胜,孙婿我岂敢贪天之功。”
“对了,孙婿,老夫还有件事儿问你。”“太岳丈请讲。”“眼下松江得保,乌呢格败逃,不知道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办?”“怎么办?那不还得看执政先生的打算吗?邓公,这事儿我们俩说了都不算啊。”邓公点了点头:“要我说啊,就该乘胜追击,不给乌呢格喘息之机。”我点了点头:“话是这么说,可这一切还得等执政先生的批示啊。”
回到住处后,邓公立即将这场战争的本末一字不落的写成了报告交给执政先生。听说执政先生看完报告后连说了三个“好”字。当天晚上,执政先生的批示就送到了我和邓公的面前。我缓缓打开档案袋,抽出里面的信笺。只见上面苍劲有力的字迹写着:松江保卫战,范襄厥功至伟,望范襄再接再厉,更立新功。在信笺的最后,是执政先生用红色钢笔写下的一句话:宜将剩勇追穷寇。
我将信笺递给邓公,邓公只是看了一眼便哈哈大笑:“孙婿,大喜啊,看来你的少将军衔又快升了。”我叹了口气:“太岳丈,不知怎么的,我这军衔升的越高,心里越害怕。有道是登高必跌重,万一……”邓公看了我一眼:“孙婿,今天这好日子,就别说这丧气话了。对了,执政先生说了,给你放一个星期的假,这一个星期你就好好歇歇,准备着带兵北上,收复失地吧。”
执政先生说是给我放了一个星期的假,其实我一天都没有歇着,马上要北伐了,粮草、辎重……千头万绪的东西不还得我一个人去忙吗?好不容易都准备的齐齐整整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也就过去了。
出征那一天,执政先生亲临长江之畔为我践行:“范襄,北伐事关体大,你可一定要胆大心细,我授你便宜行事之权,凡北伐一切事宜,由你一人决定,不必事事打报告。待君北伐功成之时,我必亲迎大军于长江之畔。”我接过执政先生递来的酒杯一饮而尽:“范襄定不辱命!”
临出发前,白朝阳来到了我的帐中:“王兄,北伐可是千秋功业啊,你难道想一个人独吞吗?怎么也不带着小弟我一起去啊?”我心下一惊,对啊,我说为什么总是感觉少点儿什么,敢情把朝阳给忘了,可眼下执政先生已经定好了出征的人员名单,要是在打报告请求增加,这一来一回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但如果不带白朝阳去吧,我心里又有点儿过意不去。最终,我思量再三,决定让白朝阳以个人身份随军出征。
我站在渡江的船只上,指着江北的一座城市:“那是什么地方?”白朝阳拿过望远镜看了一眼:“王兄,那是扬州城啊!”
扬州,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是一座温婉的江南小城,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它的诗篇,此时正值农历三月,正是扬州城最美的时候。想到这里,我示意将船停到长江北岸,弃舟登陆,直奔扬州城而去。
进了扬州城,我当时就傻眼了,迎接我的并不是明月夜的二十四桥,而是满目疮痍的城市,断井颓垣,白骨露野。我有些吃惊,忙问白朝阳:“朝阳,这,这是扬州城?”白朝阳点了点头。不,我记忆中的扬州不是这样的,我想开口反驳,但眼前的景象让我没有了开口的勇气。
我看着断壁残垣的扬州城,忽然想起了姜夔的那一阙《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没想到八百多年后,我竟然体验到了姜夔当时的感觉。
“扬州百姓的日子好苦啊!”我叹了口气,“王兄有所不知,整个江北百姓的日子过得都是苦不堪言,扬州还算是其中比较好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忙命令众人将随军携带的粮食拿出一些分给扬州的百姓,虽然这些粮食微不足道,但足以解扬州百姓的燃眉之急。
就这样,大军在扬州暂时安顿了下来。在我不知道的淮南诸地,反抗乌呢格的起义不时在发生着,乌呢格早已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平叛之力,这倒是对我十分有利,派出去的各路军队基本上没受什么阻碍就占领了城镇,不到半月,淮南之地尽入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