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元七年(736年),吐蕃攻破小勃律国。燕元十一年(740年),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秦朝贡。秦几任安西节度使、大都护田仁琬、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十七年,秦献武帝敕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征讨。
农历4月份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库车)出发,显然是高仙芝凭借经验做出的选择,帕米尔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夏秋两季稍稍温暖些。高仙芝的政府军数目为步骑一万人,按旧秦书的说法,当时步兵都有私马——也可从这个侧面看出秦朝军队的强盛,因此可算作是一万骑兵,再加上行军途中疏勒镇(喀什)守捉使赵崇玭、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队的加入,最终总兵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按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四月初从安西动身,十五天后达拨换城,再十余天到达握瑟德,再十余天到达疏勒,这一个月的时间算一个阶段,高仙芝的军队应当在此地做了休整。然后从疏勒出发,二十多天后到达葱岭守捉,再经过二十多天后到达播密川(应为乌浒水,即阿姆河的上游),再经二十多天到达特勒满川(盖茨河?),即五识匿国这两个月的时间算作第二阶段,此时已经接近吐蕃边界上的要塞连云堡(喷赤河南源附近),高仙芝在这里做了第二次休整。从地图上来看,从疏勒到特勒满川的距离,大约四百公里,仅占总行程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所花时间却占了三分之二,可想而知翻山越岭的艰难。
帕米尔高原海拔五、六千米,即便由山谷隘口通行,也有三、四千米,按现代登山运动员的经验,在这个高度上一般正常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呼吸困难,体力下降等现象,还要防备随时可能遇到的恶劣天气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高仙芝的军队在这个海拔上的行军时间至少有一个半月,还要保证给养的及时运输,那么他留给世界的千古之谜是:他如何使他的军队在经历了如此行军后仍然保持战斗力?他的三位前任知难而退并非没有道理。
总之,高仙芝在特勒满川将大军化整为零,分为三路,赵崇玼自北谷道进军,贾崇瓘自赤佛道进军,高仙芝和太监边令诚统率中军从护密国进军,在连云堡前集合。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三路小股部队分别在三条山路上行军的速度要比集中在一条路上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