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明达的注视下,杨万里十分认真的说起了原因。
杨万里近些年来,浔阳商贾之风日益见长,百姓逐利,纷纷舍农田而养蚕桑,家中子弟不愿苦读书,情愿养蚕事农桑。
杨万里而州内私塾大多不收商贾之子,商贾子弟若想求学,只能请先生上门教学。
杨万里长此以往,入私塾进学的农家子弟少之又少,参加科考的,更是寥寥无几。
自幼艰苦求学的杨万里对求学之苦深有体会,眼下看到浔阳的百姓分明有能力送子弟进学,却为了眼前的那些利益而放弃读书,痛心疾首。
科举是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唯一机会,即便成为富商巨贾,得到的尊敬远远大少于入仕为官。
无论是为名为利还是为天下,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总是没错的。
但可笑的是,百姓不愿意让家中子弟进学的另一个原因,竟是科考黑暗。
每届科考,中举的人数有限,太学那定下一些进士名额,宫里这位贵人要安排些人,宫外那位大臣要安插些人,清寒出生的白身书生难有出头之日。百姓知道这一点,哪还会在另一个有利可图的选择下,让自己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去搏一个飘渺不定的功名?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杨万里如此境况,不可不畏。
杨万里若百姓皆追名逐利,不重教化,必然会使民智不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听着杨万里的这些话,几乎是下意识的,李明达念出了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里的一句话:
李明达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想振兴教育,让浔阳的百姓都注重教育学习。
很有远见的观念。
杨万里呆愣了片刻,好一会儿才从她那句话里会过神,眼中多了些赞许,真心实意的朝她拜了一礼,颇有些感叹:
杨万里公主所言极是。
他开始相信范闲话中对李明达的赞美。或许皇室中的女子,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才干,比如远在信阳的永陶长公主,比如眼前的晋阳公主。
只是永陶长公主的手段用在了歪路上,竟然勾结北齐,出卖潜伏在北齐的言冰云。
不知道这个晋阳公主,是不是也是她姑姑永陶长公主那样的人物,是一个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大义的人。
李明达你还有什么计划吗?
李明达没有体会到杨万里眼中的深意,只是沉静的注视着他,问着他的谋划。
看样子,晋阳公主是支持自己的了。杨万里松了口气,一字一句的回答道:
杨万里心急则事不成,下官眼下只有这两样计划,不知公主还有何见解?
她摇摇头,不疾不徐的说道:
李明达那就先做你要做的事吧。
现在还是春天,浔阳虽然没有春汛,但是有夏汛的。而且现在离夏天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夏汛来临前,做好防汛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旦溃堤,受灾的不只是浔阳,还有下游的其他地区。
至于振兴教育这些东西,得处理好最紧急的事情以后,才能轮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