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够相遇就是缘分,缘分是天注定的,因为、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相信自己的缘分和命运是一个解脱,
人的缘分和命运都是上天注定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终须求。我相信缘分相信命运、人生在世都是一个缘分,缘来缘去、缘起缘落、缘聚缘散、缘随缘尽。都是一个缘字。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有些人有缘而无分、有些人有分而无缘,有些人就是擦肩而过也不见得会相聚、因为他们无缘,有些人为了相聚,等待了很久甚至会付出一生的代价、命运也没有让他们相会,这就是无缘。
一个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知都是都总结为一个字:缘,命运是违抗不得的,强求不来,人生在世靠的就是一个缘字,且随缘。这样最低起码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和痛苦
缘就是条件的意思,任何事情要产生都离不开条件,比如我们说要造一张桌子,那么木板,钉子,油漆之类的东西就叫做缘,也就是使这个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
佛教认为每个众生都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上一世做过的事情,带有属性,所谓善恶无性的特性,这个事情做过之后埋藏在他们的阿赖耶识中,好比大树的种子种在地里,当下一世(有些当世就有,叫现世报)之后遇到合适的条件使他们因为当初的造作,或者享受好的报答,或者恶的报答,要示现这种报应就需要条件产生,比如他当官了,做生意了,遇到贵人了这些就属于他受好报或者恶报的条件,也叫做缘。
阿赖耶识中埋藏的善恶业种叫因,满足因结果的条件叫做缘。
跟缘最大关系的就是姻缘,好比说这辈子应该和这个人在一起,那么成为这个人邻居,同事等就属于缘,缘有四种,所谓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因缘,如果虽然是成为同事,但是还是没有走到一起,比如父母不同意,父母就属于是逆增上缘,促成这个结果起相反作用的条件。
假若阿赖耶中有那种业种,但是众生的阿赖耶识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外在表现往往是好事多磨,如果阿赖耶识没有那种业种,就算是你与世界为敌也没有用。
缘分,它是出自佛教的一个宗教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讲缘分,也不讲你与我有缘之说。
后世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份;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爱情中,二人相爱的缘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组成的。
名言道:缘在天定,份靠人为;逻辑上:先有缘才有份,有缘份不怕经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缘分尽了即表示二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开了,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缘分未尽即表示二人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以团圆而收场。天缘是无需刻意安排,不管你有意或无意选择哪个场合,只要你不要闷在狭隘独处的角落里独自眠舔着伤口惩罚自己,只要你迈步踏出去,自然会邂逅临近左右各色各异的人。“缘”,让不约而同的人邂逅相逢、相识、相恋,“份”是发自人的意愿,需要有联络的途径紧紧相连。联络就像两艘游荡大海的船只各奔前程注定分离,有了联络方式就像隐形的绳索将彼此环扣相互牵引着,不被巨大的空间骇浪冲散流失掉相邻左右的福份。“份”需付出可以延续维持
天缘的长久,需要与对方打破陌生隔核,逐渐建立感情建筑生活中彼此的牵系,为的是不再使缘份因时限的到期而时空归位再次隔绝流逝掉机遇,从而使两个人又转化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遗落在天崖各处。
在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里,有“性分”和“时遇”之说。“性分”就是人的天性,个人的品行;“时遇”是后天的机遇和时间。在郭象注的《庄子》中对人生的机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目标和“性分”做着自己的事,但社会中的人每个人所做的事都会对别人有影响。而许多他者的影响结合到一个人身上,就成为了对这个人的机遇。他有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既是耙子,又是射箭者;每一个人既会成为别人的目标,也可以自己选择目标。
在佛教思想里,讲的是因果循环,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宿孽总因缘。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每个想法都会相应的产生一个业力。业力有善恶之分,每一个业力都会对人产生一个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因果。缘份不外是你与某个人的业力所带来的结果罢了。
故而,缘,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