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结果出来之后,考官们很快完成了阅卷,殿试不会淘汰学子,只是做一个最后的考核。
一甲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由皇帝钦定,赐进士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殿试金榜,一甲第一名状元郎于振,这位状元郎,就是殿试当天,雍正亲自为他掌灯的那位!
雍正帝以于振为庆贺他登极的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按例授职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于振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殿试金榜,一甲第二名榜眼戴瀚。
戴瀚在殿试得策文里写道:百行莫先于孝,六计必至于廉。今欲使家有孝子,国有廉吏,所以倡导鼓舞之者,其道安在?至帝王之治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今欲比户可封,何道臻此。”戴瀚策对以孝廉的独到对答称雍正帝心意,高中鼎甲二名。授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迁右庶子,在南书房行走。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殿试金榜,一甲第三名探花郎- 杨炳、
杨炳素来致力于学业。擅长遣词造句,撰写文章。雍正元年,杨炳还是癸卯恩科会试的会元,也就是第一名。他的考卷呈给雍正御览,雍正帝很赏识,朱批
胤禛(雍正帝)卓识名言,不独优于卷,即近科亦不见。
殿试结束后钦赐杨炳探花,授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以第三人及第立即召入内廷,特在京城圆明园左侧,赐杨炳普通房庐作为居住之处,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特殊待遇。
雍正帝又以此次恩科是他登极一来首次开恩科,恩施格外有加,探花杨炳与状元于振、榜眼戴瀚鼎甲三人都在南书房行走。
除了三鼎甲之外,还录取了二甲赐进士出身,共六十三名。
其中尹继善录取为第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授职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不久令其充日讲起居注官,随侍左右。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该史书体例由东汉明德皇后开创、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
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隋代于内史省(即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记皇帝言行。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后渐废。
清朝一般由翰林、詹事等日讲官(被送入宫中给皇帝讲解经史的官员)以原衔允任,称“日讲起居注官”。
这类官员的职责是凡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讲起居注官侍班。凡谒陵、校猎、巡狩皆随侍扈从。按年编次起居注,送内阁庋藏。
也就是说负责修起居注的官员,在皇帝公开的各种活动中都随侍在旁边。
因此起居注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其编撰方式,可以分别说明如下:首先是关于礼仪方面的记事或是行踪,例如祭天、向皇太后问安等等。 再写皇帝的圣旨。 次写中央各部重要的奏折、题本。 后写地方大官的奏折。同类的事情中,则以事务轻重为顺序加以记载。
尹继善以新科进士身份授职翰林院编修,并以原衔允任日讲起居注官,得以时常随侍雍正左右,成为雍正近臣。
尹继善的父亲尹泰也在这时候被重新启用,授职从二品内阁学士。
另外还录取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一百八十人。
后世福格写的《听雨丛谈·卷九》记载:(雍正)元年癸卯恩科会试。主考:阁臣朱轼、吏部尚书张廷玉。中式二百七十人。九月会试,十月殿试,两主司叠典春秋两闱。上又以其持择公允,舆论翕然,均加太子太傅衔,士论荣之。状元于振,以南籍中式京兆,未一年即大魁天下,尤为盛事。
另一本叫《茶余客话》的书记载:二甲第一名传胪张廷珩特授翰林院检讨,与鼎甲三人同日入南书房。
张廷珩是张廷玉的弟弟,
这次的殿试张廷玉是主考官也是阅卷官,他上奏雍正说自己家的子弟也参加了这次殿试,自己不能担任阅卷官为由,要求避嫌。
但雍正皇帝不答应,非得要求他参与阅卷不可。君命不可违,张廷玉只能与诸大臣秉公校阅,取定甲乙,照例将前10 名的试卷进呈皇帝御览。
雍正帝阅至第五卷,大为赞赏并要把他定为一甲进士。张廷玉以该试卷为其弟张廷珩的答卷为由,坚决推辞不可,雍正帝不得已只好点头,让张廷珩降为二甲第一名传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