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心灵之境
本书标签: 二次元  心理 

法律

心灵之境

  人性怎么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规律”,比动物更危险的是,人类具有破坏规律的巨大力量。

  

  想做个“纯粹”的好人,捍卫真正的正义,跳出感性认识,以规律为准则,达到更具体的高度,就是“法”,就像“算法”“画法”,类似但不等同于“神”,时刻以人为转移。

  

  但是,太少了,多数人对事物的判断还是基于感性出发,一旦符合人性的缺点,就容易造成所谓的“集体暴政”。而私利者,经常会利用“少数服从多数”的道德绑架,鼓动众人“恶”的那面,以实现他的邪恶计划。

  

  真正的英雄,即便所有人都说是错的,只要在真理面前是对的,也要坚持下去。

  

  海因兹偷药是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柯尔伯格向被试者提出问题:海因兹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并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各包含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未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如,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和陌生人)。

  

  根据“海因兹偷药”两难故事的相关调查,柯尔伯格提出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在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的个体大多处于第2、第3两个阶段;青年期则发展到以第3、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的水平。

  

  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

  

  第三,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海因兹定罪,一群键盘侠肯定跳出来,“这个社会怎么了”,甚至激进派还想群众起义,改变判决,甚至里面不少还是海因兹家亲戚。

  

  “偷药”,的确形式所迫。他们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妻子和亲人,而不会联想到别人的妻子和亲人。

  

  法律并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保护人,惩罚,就是为了给被害者报仇,让作案者恐惧,给广大人民以警戒。

  

  如果一个人憎恨法律,直接或间接触犯他的利益,意识层面不够高,不知悔改。如果你没做错事,法律无缘无故为什么要惩罚你呢?

  

  不是法律本身的错,而是背后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问题。

上一章 有贼心没贼胆 心灵之境最新章节 下一章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