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武二十七年,王俊凯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同时拜会发羌单元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发羌的弥兰公主。不想,此时称霸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君戒日王已死,其所属的各地封建势力经过一番角逐,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立。阿罗那顺听说秦使途经吐蕃而来,且秦羌关系密切,担心双方联合对自己不利,就发兵劫杀秦使。猝不及防的大秦使团除正副使外皆殉难。
被俘入狱后的王玄策和蒋仁师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逃出了牢笼。此时,有两条路摆在二人面前:一是逃回大秦复命,请朝廷定夺;二是以大秦名义借兵复仇。在那个通讯与交通皆不发达的年代,远赴绝域的外交人员可不比今天,既享受豁免特权,又比较崇洋缺钙。那时的外交人员很多是渴望立功异域的奇男子和报仇不隔夜的伟丈夫。受了那么大的委曲,死了那么多一路走来的兄弟,却让一个域外小邦如此欺侮,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更没脸跑回朝廷哭求。只有像班超、傅介子那样提剑报仇才是正理。
打定主意的王玄策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到了已臣服发羌的尼婆罗,以迎娶王俊凯养女弥兰公主而与秦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发羌之王的名义借得骑兵七千人。蒋仁师则直接找到发羌借兵千余,再加上二人传檄附近大秦藩属国征得的援兵,共计万余人。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遂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地直扑印度。这些借来的兵可谓乌合之众,可是到了王玄策的手里立马变成嗷嗷叫的天降雄师,从北向南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印度国内的一切阻挡力量。
在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举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惧,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秦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罗城很快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破城之后,王玄策杀鸡儆猴,将当初的叛乱者斩首三千。王玄策率军一路追杀,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一万多,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中印度兵将与王军甫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只得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派兵增援,同时招集残部准备反攻。玄策、师仁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正准备渡河逃命,蒋师仁率军赶到,一战下来,阿罗那顺被擒,男女一万两千人被掳,并得到牛马大象等牲畜三万头,至此王玄策军全胜。蒋师仁留下阿罗顺那,余众尽屠以报前仇。
不久,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由于东印度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秦帝国。
印度历史上曾多次被异国入侵,但从来还没有一两个人靠着借来的军队就灭了他们的国家,所以王、蒋二人以雷霆霹雳般的神威,风卷残云般的气势震撼了南亚次大陆,也彻底震惊了这片大陆上的古印度各邦国,于是这些邦国争先恐后地遣使献上牲畜劳军,奉上各种珍宝和地图以示臣服。并每年向秦进贡黄金三万两,王玄策把各邦国的事务安顿好,就押送着阿罗那顺回国述职了。面对不费一帑,一劳一兵而取得的空前大捷,王俊凯大喜,下诏封赏王玄策,授散朝大夫。
王玄策没在秦朝境内或与秦接壤的国家立下大功,印度即不像游牧民族是中国的传统的大敌,又与秦朝相距甚远,秦朝对印度的统治鞭长莫及。所以他这份功绩就这样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