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生命起源是当代的重大科学课题,然而却又是至今依旧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
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假说:如“神创说”(认为:生命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犹其是简单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等。这些假说多出于臆测,已被人们所否定。
从以前召开的国际生命起源学术会议提出的研究论文看,当代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化学进化论”(化学进化论主张: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化学进化过程。);二是“宇宙胚种说”(宇宙胚种说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只是后来才在地球上发展了起来。)。
研究生命起源的意义
研究生命起源是要弄清几十亿年生命诞生的历史,然而其意义远不止追根溯源,还在于可以了解生命与环境,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微观与宏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以主物质和能量与信息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进一步阐明遗传变异,生长分化、复制繁殖、新陈代谢、运动感应和调节控制等生命活动的机制,从而认识和阐明生命的本质,以实现人类控制和改造生命的目标。
化学进化论
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起源关键就在于这些生命物质的起源。即在没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源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化学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类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构成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就来自这结“结构单元”的组合。
1922年,生物化学家奥巴林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以验证的假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太阳光的能量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一批有机分子。
时隔31年之后,美国化学家米勒进行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机分子氨基酸。继米勒之后,许多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又合成出了其他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质等。
1965年和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是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上述两种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开始了通过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去研究生命起源的新时代。一般说来,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宇宙胚种说
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胚种说的假说。如在1993年7月的第十次生命起源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学反应并导致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毫无疑问是与地球碰撞的彗星带来的”;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其中一颗彗星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有了地球生命。
一位空间物理学家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释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于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也认为是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诞生需要的原材料(他们将之谓“类生命生物”)。尽管有科学家对此类假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 ”)。
尽管诸如此类的观点仍是一些尚需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但通过对陨石、彗星、星际尘云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机分子的探索与研究。了解那些有机分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地球上的有机分子进行比较,都将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遗传变异
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常常相似的现象。
细胞核遗传
细胞核遗传指由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细胞质遗传
由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不遵循。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变异
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的现象。(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的进化中同等重要。)
性状: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区别性特征。
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半保留复制:指DNA 的复制过程中,子代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转录: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一转运RNA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来发现,某些病毒中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密码子: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d)
等同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等同基因。(如DD或dd)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体自交后代要发生性状分离。
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分离定律
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分离规律。
组合规律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呈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指某一种生物体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有关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突变:它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自然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诱发突变(人工诱变):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诱变育种:通过诱发突变,从中选育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染色体变异: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叫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细胞中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起源和进化
古生物学:它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发生、发展、分类、演化、分布等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化石。
胚胎学:它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比较解剖学:它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
同源器官:它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生存斗争: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适应:生物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物质构成
元素
大量元素
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这些元素有些是细胞的组成物质,有些则是组成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例如:C、H、O和N都是构成生命体物质的必需元素,而它们均是构成蛋白质的必需元素。
化学成分
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组成它们的元素、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
细胞的化学成分主要指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一般指含碳氢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就叫有机物(碳酸盐除外),如:淀粉、氨基酸、氨基酸盐、核酸等;无机物主要是水、无机盐和气体单质。它们在活细胞中的含量从少到多的排序是:糖类和核酸(占1~1.5%)、无机盐(占1~1.6%)、脂质(占1~2%)、蛋白质(占7~10%)、 水(占85~90%)。
生理活性物质:凡是对人或动物生理现象产生影响的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理活性物质。例如神经传递物质乙酰胆碱、神经生长因子、多肽、多糖、多种活性酶、酶元等都是生理活性物质,辅酶、辅机、等都是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部分。
分子
无机物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物需要依赖水才得以生存。
无机盐
无机盐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成分。其生理功能有:①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③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渗透压平衡、酸碱平衡、离子平衡)。例如:兴奋的传递就需要神经元上的内外钾、钠离子浓度的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有机物
【糖类】
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脂类】
脂质中的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
【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维生素】
维生素有许多种,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