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愿孤独的你仍可以前行
本书标签: 短篇 

第六章.别堕落,因为没有资格

愿孤独的你仍可以前行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有很多的人不理解这句话,还有人认为,不管怎样,即使是匍匐的活着,也愿意。对于前者,无知者无罪,对于后者,他就是一个弱者,怂包。无论怎样,自己的意志不能消沉,不能退缩,如果消沉了,退缩了,在困难面前低头认怂了,那么现实只会越发凶狠的对待你,将你按在身下暴揍,不要因为现实、生活而堕落,因为我们没有资格。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那个时候的先锋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个极具权威的官吏。他所具有的壮志凌云深深地感染了自己的女儿林徽因,促使她逐渐地成长为一个怀有远大理想、拥有极大抱负的女人;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多情与冷酷也让女儿林徽因深深地体会到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作为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可以说是骄傲的。

林长民从小就进入林氏家塾中读书,他的老师就是阁中名士——林纾,这也是林长民与西学知识接触的开始。光绪二十三年,林长民通过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但是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秀才,自己在家中潜心研读英文与日文,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还专门花费大量钱财为他请来了两位外教。林长民学成后就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继续读书,直到1909年他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作为何雪媛的女儿,林徽因可以说是悲情的。

与饱读诗书的父亲林长民相比,母亲何雪媛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出生在浙江小城嘉兴,父亲是一个小作坊的老板,拥有着还算殷实的家境。因为何雪媛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也最受宠,久而久之就使她养成了任性刁蛮的性格。不仅如此,何雪媛对女红一窍不通,并且最为可悲的是,她非常不喜

欢读书。

倘若其他地方还可以勉强迁就的话,那么由于缺乏知识熏陶所造成的文化隔阂,却在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明显。相较于林长民母亲游氏的聪敏贤惠,林徽因的母亲是那么不值一提。

最为尴尬的是,林长民主要是为了子嗣,为了延续香火,才纳何雪媛为妾的。而何雪媛虽然为林长民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儿子与其中的一个女儿夭亡了,唯独林徽因活了下来。或许从孩子天折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何雪媛在林家的地位会是卑微的。

1909年,林长民从日本归国后,带着自己的姨太太与女儿林徽因搬到上海居住,从此拉开了他的政治生涯的序幕。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这样写道:

那时徽因才五岁。她一直与父亲分离,也没有姊妹,只与母亲住在杭州,被一群成人包围着。她是个早熟的孩子;她的早熟或让家里的亲们视她为一个成人,如此误她的童年生活。父亲回来必定使女儿欣喜,而这个女儿伶俐、欢快和敏感的性格必定也令父亲着迷。想来是上海的岁月使这父女俩亲密起来的。一九一二年这家人又搬到北京。父亲仕途顺畅,任职于须臾变迁的各种政府。然而此间他却面临一个苦恼:始终没有儿子,即这个家族的后嗣。他从福建娶来第二房姨太太,极迅速地为他生了一女四男。

对于林家而言,添丁可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喜事。林父林母可是盼了好多年了。所以,二姨太得宠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别人也没有资格对其说三道四。

而这对于林徽因母女而言,却预示着她们的生活即将陷入更加灰暗中。虽然她们不想去面对,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境遇。

从宽敞的前院不时地传来孩子们快乐的嬉笑声,传入林徽因母女的耳中。这嬉笑之声是那样的无拘无東,但对于林徽因母女而言又是那样的残忍。母女二人在如此强烈的反差下备受折磨,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幸福,却是她们母女无法企及的。

前院的后面是一个非常狭窄,并且十分阴冷的小院,这就是林徽因母女的住处。相较于前院,好似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那里充斥着与前院完全相反的氛围。

整个林家都将何雪媛遗忘了,遗忘在了那个小院中。在林徽因的记忆中,满满都是母亲何雪媛的抱怨、指责以及她紧皱的眉头与流不尽的眼泪。

母亲是不是幸福,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恩爱和谐在无形中滋养着子女的心灵,即便孩子年纪还很小,但也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并感受到外面的变动以及大人们的情绪。

对于母亲的苦楚,小小年纪的林徽因自然是理解的。在那么大的林家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会关心自己的母亲了。生活在林家,却丝毫不受重视,就好像是一个外人似的。

林徽因用自己略微稚嫩的眼光见识了大人世界中的诸多无奈。对于母亲,她也是很心疼的,却也实在不能忍受母亲成天没完没了的抱怨。在母亲的冷言冷语中,林徽因慢慢地形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

对于女人来说,嫉妒是一种天性,这在母亲何雪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林长民不仅悉心照顾着二姨太,而且什么事顺着二姨太。这惹恼了何雪媛,她的每一天似乎都在经历着审判,她的生活变得十分漫长,也十分辛苦。

林徽因明白,母亲何雪媛很不甘心,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急切地渴望得到丈夫的关爱,即便只有一点点,也能够让她欣喜若狂。但是,她越是想要得到,就越是不明白温柔地退让。

林徽因在亲眼看到了父亲对二姨太那么疼爱,而对自己的母亲那么冷漠之后,就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在家族当中立足。

林长民早年前往日本去留学,回来之后就参加了辛亥革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他的途一直很顺畅。因为父亲的升迁,他们的家也从杭州迁到了北平。

随着间的流逝,林徽因迅造地成长起来,开始分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尽可能地争取自已在家里的地位。全家人暂时居住在天津的时候,她变成了全家人的主心骨,不动声色地将家中将近一半的重担承担了起来。她不仅照顾着两位母亲,同时也照料着几个弟妹。

母亲的处境越来越让她看清楚,倘若再这样坐以特毙下去,那么她最终的结局极有可能与母亲一样。环境逼迫着她快速地长大,她也暗暗地鞭策着自己快点成熟起来。

她从一次又一次无比冰冷的现实中醒悟,在林家,可以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有一次,她生了很严重的病,十分虚弱地躺在病床上,迷糊糊中听见母亲有意识地压低声音向管家要钱。母亲希望每个月在生活费以外能够再额外贴补一些药费。这个理由原本是很正当的,但是管家却一口拒绝了遭受拒绝的母亲马上将音调抬高,什么都不管地与管家争吵起来,但最终结果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仍然没有得到额外的钱。

这让林徽因深深地看清楚了她们的现状,受到宠爱的人稍微皱一下眉头,马上就会被人心疼,而不受宠的人只能遭受这样的待遇,就连下人都不会顾及一丝一毫的主仆情谊,没有一个人理会她们的痛。

母亲那里是指望不上了,她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然的话,她可能真的会重复母亲的老路,被遗忘,被抛弃。

她默默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暗暗地盘算着自已将来的出路。她没有认命地接受现实,也没有像母亲那样整天抱怨。她的心中很清楚,唯有改变自己,才能够将这冰冷的现实改变。

林徽因不向命运屈服,她要努力地挣脱,要进行自我救赎。她慢慢地掌握了讨长辈们欢心的技巧。她非常勤奋地做功课,抓住每个能让自己学习的机会来充实自我。她学习处理家务,她将原本十分烦琐的家务弄得井井有条。

要说不辛苦,那是不可能的,但收获也是很大的。后来,就连二娘程桂林都承认,父亲最宠爱的孩子是林徽因。

尽管她一直希望得到父亲的宠爱,但是这也给她带来了新困扰:一边是无与伦比的父爱,一边是遭遇失宠的母亲,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她没有能力说服父亲与母亲和好,也没有办法说服母亲主动行动,重新贏得父亲的信任。

她看见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隔阂,也通过这一幕又一幕辛酸看见了人世间感情的薄凉。

千万不可蒙着眼生活,有的曲折需要我们将眼晴睁大看清楚,然后稍微地将折射回脑海的影像整理一下,就会变成一部重要的心经,为你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坚信,上天不会让用心生活的人等待太长的时间。

16岁是林徽因蜕变的转折点。

像往常一样,林徽因又收到了父亲的信。在这封信中,父亲提出要带林徽因前往欧洲进行远游。从前的酸楚日子没有让林

徽因落泪,而现在知道父亲要带她远游的消息后,她情不自禁地哽咽了起来。这是不担心他人嘲讽的泪水,是对她最好的奖赏。

当同时代的女孩还挣扎在贫穷与无知当中时,她是多么辛运可以走出国门,前往欧洲游历。

她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力气赢得了父亲的喜爱,正是这份喜爱将她的命运改变了。

林徽因与父亲乘坐邮船到达了法国之后,就开始了长达4个月的游历生活。一路上,他们走走停停,到过巴黎、罗马、日内瓦、法兰克福以及柏林等。每到一个地方,林徽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充实了,整个灵魂也变得更加饱满了。

在父亲林长民的身边,林徽因充当着小翻译与小女主人的角色,代替父亲接待各个来访的宾客,与父亲一起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前来林家拜访的人,都是精荚中的精英,比如,小说家哈代、史学家成尔斯、美女作家曼殊斐儿以及新派丈学理论家福斯特……

林徽因在接待宾客的时候表现得十分热情,也十分有礼貌,与此同时还成为了他们认真而专注的倾听者。他们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这一切都对林徽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旅行结東之后,林徽因就与父亲定居在了英国伦敦。这个时候,她身上慢慢地显露出了江南女子的灵动与秀气,很多见过她的西方人都说她“漂亮就妤像一个瓷娃娃”。

如果没有昔日的努力,那么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林徽因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沉浮,不会永远的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的痛苦潦倒,我们每个人走过的岁月,要勇敢,要努力,要大声的笑,要痛快地哭,要用力地,尽情地活着,千万不要回头看,像林徽因一样,努力的活着,别被生活坠落了,虽然无法追溯她的脚步,但我们知道她的成长过程很难,但必须去做,没有退路,我们的生活何尝不像林徽因一样呢,因为她这样的人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想改变现状的愿望,而我们呢,天天在混日子,小心日子把我们混了。

上一章 第五章.生活,需要经营。 愿孤独的你仍可以前行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章.孤独的你,可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