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医学入门
本书标签: 二次元  公版书  剧情文     

第一章

医学入门

  <篇名>集例

  属性:○一因病陟医,苦无统要入门,叔和《脉诀》、东垣《药性》、《编注病机》、《医方快捷方式》、《医学权舆》,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伤寒论》、《活人书》、《百问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读不能成诵;《医经国小》法全辞略,真可以入门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备,且意太简古,学人亦难了悟。

  是以少瘥,将前数书合并成帙,中分内外。内集详于运气、经络、针灸、脉、药,外集详于温暑、伤寒、内伤、杂病、方论。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徇象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

  ○一阴骘,病家元气,医家本领。国朝为善阴骘,当时置一册座右,则意向自别。

  ○保养以助药力,若专恃药而不知养性,则药亦难效。古人皆先养性,不愈而后服药,故纂《素问》及丹溪二说于前,而附以己意,断之于后。

  ○运气理微,一遵《素问》、《灵枢》及各名家要括。

  ○历代名医姓氏,上古者遵名医图及原医药性,俾人知所自而不忘其本也;汉唐以后名家纂《医林史传》、

  《外传》而载其治验,俾人知所法也。

  ○经络,修明堂仰人伏人图歌,而注以《内经》。寸数穴法主治,与《铜人针灸经》及徐氏、庄氏皆同。

  ○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

  ○灸必根据古,针学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于《素》、《难》及徐氏、何氏,录之以备急用。

  ○形色脉诀,遵《素》、《难》及《医经国小》、《脉经》、《脉图》、《权舆》、《脉诀》。

  ○本草用《医经国小》及《快捷方式》、《释药》、《集韵》,得《大观》旨也,更采《集要》等书,注其未备。

  ○温暑全纂刘河间《原病式》。

  ○伤寒以陶氏《六书》为主,并入《伤寒论注》及《活人书》、《百问》、《百证》、王氏《家宝》、 《仁斋直指》等书,而其分段次序,用《活人赋》改补,拆为病机、用药二篇,则愚之管见也。后阅《溯洄集》

  所论次序颇同,惜其未暇编耳。

  ○内伤纂东垣并各名家而编次之。

  ○杂病窃危氏《得效方》意,及丹溪用药总法,而提其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郁大纲于前,稍从《丹溪附余》,小目分类于后。其歌括一以《快捷方式》、《权舆》为主而改补之,更用《玉机微义》、《袖珍》、《仁斋直指》、万氏等方分注于下。

  ○女科以《妇人良方》为主及参名家。

  ○小儿以《仁斋》为主,并《安老怀幼》书,痘疹以《医学正传》为要,并《仁斋》、陈氏、魏氏、闻人氏三要等书。

  ○外科以《外科枢要》为主。

  ○治法集古而去其重复耳。

  ○杂病用药赋及古方诗括,根据《仁

  斋》、《快捷方式》而修补之。凡病机注下有方名而无药品,又不书见何门,必见伤寒杂病用药赋与古方诗括,或本草注,目录可查。

  ○正方名,凡单方如抑青丸,则改为单黄连丸。二味者加一古字于上,所以遵神农也。三味者如三补丸,改为黄连黄芩黄柏丸,若黄连为君,则先连次芩、柏,汤药亦然,所以效仲景也。又如四君子之类,加一二味便易其名者,则去其新立名目,只云即四君子汤加某药。又有君臣佐使,以多者为君,合以君药立名,中间有以臣药及佐使药立名者,悉易之。凡此皆厌方之太多而理益湮塞,又令人易记也。其间有二十四五味以上者,决不录入,盖太杂太多,非神农本意。又下以药味为名者,下却更不载其药,如芎辛汤,白术甘草水煎,下更不载芎、辛二药。

  ○歌括多有一句两读者,大字既可成句,又可接下小注成一句者,多是汤散名字。大字止载其名,汤散二字注下,凡此皆省字故耳。虽然欲简省者,心也;不能省而简HT 八九帙者,学之无要而依样画成,聊为初学入门。若大方专精,徒为嗤笑之资云。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先天图说

  属性:\r先天图\pS92a1。bmp\r

  学《易》而后可以言医,非学乎画也,学乎爻也。试观之心,果有画乎?果有爻乎?元理元气浑合无间而已。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由此造化以为之主也。颐生者知此,则自然惩忿窒欲而水火交泰。济人者知此,则自然辨物居方而沉 顿复。圈之于首,以便不识字者开卷肃然,至简至易而玩之有趣耳。敢曰且于羲皇心地上着力,以窃轩岐之微意哉!是为说。

  \r图\pS92a2。bmp\r

  人之百病,皆由水火不交,故以后天坎离继之。血属水,气属火,血阴而气阳也。离中虚,真阴存焉;坎中满,真阳寓焉。阴阳虚实之机,医道思过半矣。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属性:\r图\pS92a3。bmp\r

  经十二,络十五,凡二十七,气血相贯,无有休息。故一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于寅时。荣卫循环,上应天之度数,下应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宿谓二十八宿,度谓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经水者,谓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济水也,以其内合经脉,故名之曰经水焉。经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脉,所以言者,以内外参合,人气应之,故言及也。内足阳明,外合海水;内足太阳,外合清水;内足少阳,外合渭水;内足太阴,外合湖水;内足厥阴,外合沔水;内足少阴,外合汝水;内手阳明,外合江水;内手太阳,外合淮水;内手少阳,外合漯水;内手太阴,外合河水;内手心主,外合漳水;内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外输应。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络。周一体而无间,应漏水百刻而不违,一百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阴阳,决生死,虽经络流注,如环之无端,岂能逃于脉之三部耶?至于草木昆虫,尽皆得气之先,所以虽干枯陈朽,亦可以调脏腑而治疾病,其气同也,学人玩之。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属性:\r图\pS92a4。bmp\r

  凡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六十日为一气,三月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为期岁之数。凡五日一候变者,土化也。五日足而候不变者,即一候生灾。四月阳土,育生万物;十月阴土,收藏万物。土也者,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 ,髓则肾主之。

  膻中名气海,在两乳之间,为气之海也,气所居焉,能分布阴阳。气者生源,乃命之主,故为人父母,不可损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与脊、肠、腹周回相着,如幕不漏,以遮蔽浊气,使不上熏于心肺。

  阑门、神阙,津液渗入膀胱,秽浊流入大肠。

  人之一身,经络脏腑,百骸九窍,尽皆贯通。足太阳行身之背,足阳明行身之前,足少

  阳行身之侧。外有感伤,内有传变,今小绘图,以便熟玩。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释方

  属性:\r图\pS92a5。bmp\r

  \r图\pS92a6。bmp\r

  以程氏为主。汉魏尚实,以药品名方,不必释也。唐宋后,方尚奇而名好异,苟不知立名之义,将何以用

  其方耶?

  \x三生饮\x 三药皆生用也。

  \x急救稀涎散\x 稀,化而少也。风痰壅盛,急用此化痰救之。

  \x三建汤\x 三种尽出建平也。

  \x乌药顺气散\x 人气顺则安,气逆者必乌药之辛以顺之。

  \x星香散\x 二药偶方之制以通喉也。

  \x星附汤\x 三药奇方之制以达下也。

  \x排风汤\x 排,推也。用药推去其风也。

  \x左经汤\x 左,佐也∶经,脉络也。血少经滞,手足挛搐,用药佐之也。

  \x三化汤\x 三药化痰、化滞、化风也。

  \x防风通圣散\x 预防风疾,通灵如圣。

  \x玉真丸\x 言如玉之白也。

  \x一字散\x 古方一钱四字,一字二分半也。

  \x三痹汤\x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

  \x四神丸\x 四药有神验也。

  \x五苓散\x 五件以苓为主。

  \x抵当汤\x 蓄血住于下焦,用药挤去,邪不能抵当也。

  \x泻清丸\x 泻东方青色肝木也。

  \x三一承气汤\x 三方合为一也。

  \x白通汤\x 葱白之辛以通阳也。

  \x六一顺气汤\x 一方可兼六方。

  \x大柴胡汤\x 泄热之功大也。

  \x五积散\x 积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五者之积可散也。

  \x小柴胡汤\x 力小而和缓也。

  \x藿香正气散\x 言能正气之不正也。

  \x黑奴\x 釜底煤黑色;奴,小麦奴也。

  \x紫雪\x 丁香、麝香熬膏色紫,药屑如雪。

  \x桃花散\x 言其色如之。

  \x雄黄锐散\x 丸如小指尖锐,纳谷道中也。

  \x双解散\x 表里俱解。

  \x霹雳散\x 如雷之击动阳气也。

  \x调中汤\x 泻胃火以和胃气也。

  \x六和汤\x 六腑不和,用此以和之也。

  \x六一汤\x 一名天水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又名益元散者,除中热以益元气也。

  \x诱行丸\x 夏月服之不渴,诱人行路。

  \x大顺散\x 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故谓大顺;冷冻饮料者,不伤肺也。

  \x一清饮子\x 诸热能一一清之。

  \x桂苓甘露饮\x 桂甘辛,苓甘淡,止渴如甘露也。

  \x来复丹\x 一阳之气来复也。

  \x二气丹\x 硝石气寒为阴,硫磺气热为阳,以二气理二气也。

  \x肾着汤\x 湿气附着于肾,方能去之。

  \x三和汤\x 血秘、气秘、风秘,三者皆可和也。

  \x七气汤\x 治七情之气也。

  \x清燥汤\x 治肺金之火,清其干燥,则生化之源滋润而达也。

  \x神保丸\x 言药之效,如神保全也。

  \x导滞通幽汤\x 导引肠中积滞,使通幽门而下也。

  \x盐煎散\x 用盐引入肾也。

  \x越鞠丸\x 鞠,郁也。药能发越其郁结之气。方多误为越曲。

  \x鸡舌香散\x 药气如鸡舌之香也。

  \x分心气饮\x 分开心胸间郁气也。

  \x流气饮子\x 流行滞气也。

  \x蟠葱散\x 葱能通气,蟠曲其葱,入药为引。

  \x失笑散\x 病忽去而不觉发笑。

  \x复元通气散\x 元气复,则通而不滞。

  \x抑气散\x 高者抑之。

  \x一块气丸\x 积气结成一块,方能治之。

  \x阿魏撞气丸\x 撞散气块痞积。

  \x交感丹\x 茯神阳中阴,香附血中气,阴阳交感而气血和矣。

  \x补天丸\x 药能补阴,天元一气也。

  \x大造丸\x 药能大生气血,如天地造成也。

  \x梦授天王补心丹\x 终南山宣律诵经劳心,昆沙门天王梦授此方。

  \x双和散\x 气血两和也。

  \x十全大补汤\x 十药全而大,能补虚。

  \x威喜丸\x 松脂入地,三千年化为威喜,食之令人长生,方名茯苓,言威喜者,美之也。

  \x二至丸\x 夏至阴生,鹿解角;冬至阳生,麋解角。方用二角者,取二至之阴阳以生气血也。

  \x鹿首四斤丸\x 八药各半斤也。

  \x人参养荣汤\x 人参补气,言养荣者,气盛则血生也。

  \x瑞莲丸\x 莲实用之有奇效,故曰瑞。

  \x打老儿丸\x 妇人年过百岁,打其年老儿子不服此丸也。

  \x天真丸\x 天真,精气也,此药能补之。

  \x补中益气汤\x 黄 补中,人参益气。

  \x虎潜丸\x 凡人龙常出于水,龙飞而汞轻;虎常出于火,虎走而铅枯,虎潜火伏而滋阴也。用胫骨者,

  虎一身筋力,皆出于前足胫中,性气藏焉。

  \x草还丹\x 非金非石,惟草是饵。

  \x清震汤\x 头风如震,药能清之。

  \x清空膏\x 人首,天之象空虚。药能清头昏,故曰清空。

  \x五蒸汤\x 五脏蒸热。

  \x单白芷丸,又名都梁丸\x 白芷出都梁山。

  \x妙香散\x 木香和气,麝香通气。经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香药之妙如此。

  \x抑青丸\x 泻肝也。

  \x归脾散\x 忧思伤脾,健忘怔忡,用此复还脾气。

  \x潜行散\x 潜行,水底行也,脚疾有湿故云。

  \x舒经汤\x 凡筋虚则痛,血虚则蜷,故养血以舒经也。

  \x黑虎丹\x 黑豆、虎胫骨也。

  \x二妙散\x 黄柏除热,苍术除湿,二妙药也。

  \x八正散\x 八药能正膀胱之水道也。

  \x导赤散\x 导引膀胱水道,而治小便赤也。

  \x火腑丹\x 言治心热小便赤也。

  \x清心莲子饮\x 清心降火,莲子之功。

  \x神芎丸\x 川芎散热如神。

  \x舟车丸\x 药能通经络而治水,犹舟以通水,车以通陆也。

  \x感应丸\x 感之即应。

  \x温白丸\x 白乃西方金色,寒气袭而成积,药能温之也。

  \x保和丸\x 保脾气以去食积。

  \x见 丸\x ,日气也。药之消积,如雪之见日也。

  \x金花丸\x 色如金也。

  \x龙脑鸡苏丸\x 龙脑,地名,在苏州。鸡苏,薄荷之别名。

  \x左金丸\x 左,佐也;金,肺也。火旺烁金,药能辅佐肺金而平肝木也。又名回令丸,泻火以回金之令也。

  \x清脾饮\x 疟病多起于脾,故清之也。

  \x四兽饮\x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四脏,方治四脏邪,以辅脾土。

  \x对金饮子\x 可敌金也。

  \x露姜饮\x 姜性热,假露之阴以治热燥也。

  \x交加散\x 药半生半熟,取阴阳交加之义。

  \x顺元散\x 分解阴阳,利散痰涎,以顺元气也。又名分利顺元散。

  \x华盖散\x 肺为五脏华盖,药专治肺。

  \x三拗汤\x 拗,不顺也。言甘草不炙,麻黄留节,杏仁不去皮尖也。

  \x手拈汤\x 如手拈去其病也。

  \x五拗汤\x 五药不制,存其悍烈之性,以为劫病之功也。

  \x千缗汤\x 一服而获千缗之谢故云。

  \x苏沉九宝饮\x 苏沉二内翰所制之方。古沉、沈通用。

  \x温中化痰丸\x 中气温而痰自化。

  \x青州白丸子\x 州有范公亭,其下井泉至美,和药皆白。

  \x滚痰丸\x 滚转而下痰也。

  \x海藏五饮汤\x 王海藏治五饮之方也。

  \x控涎丹\x 控,引也;涎,痰涎也。

  \x小胃丹\x 治胃中之积痰,药丸如麻子,故曰小。

  \x导滞汤\x 导引暑热积滞之气下行。

  \x通玄二八丹\x 五药共二两,黄连独八两,言药之妙通神。

  \x大已寒丸\x 已,止也,大止脾胃寒冷。

  \x戊己丸\x 戊,胃土;己,脾土。治脾胃泻利之药也。

  \x四柱散\x 四药如四柱之支大厦也。

  \x升阳除湿汤\x 升阳以升、柴、羌、防,除湿以陈、半、苍、苓。

  \x凝神散\x 收敛神气也。

  \x调中益气汤\x 调中甘草,益气参、 ,中调气益,脾胃自健。

  \x升阳顺气汤\x 阳气本上行,郁逆于下则不能发生,故顺其气使上行也。

  \x金液丹\x 水银乃白金之液也。

  \x金锁正元丹\x 药能止泻而锁固真元之气也。

  \x清六丸\x 清热也。

  \x四君子汤\x 四药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气而补益,故称君子。

  \x温六丸\x 温寒也。

  \x生胃丹\x 用南星、用黄土以生胃土也;用粟米入胃而生谷气。

  \x平胃散\x 胃中宿滞不化,即成痞满腹胀,故用苍、陈、浓朴,苦以泻之。恐泻太过,又用甘草以和之,

  平胃之义也。

  \x五膈宽中散\x 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痰、四曰寒、五曰热,言药能散胃中滞塞,使饮食下行,豁然而中

  宽也。

  \x抽刀散\x 药能定痛,如抽刀夺回命也。

  \x胃爱散\x 胃喜甘而恶苦,此药味甘,故胃爱之。

  \x四七汤\x 四药能治七情气结之痰。

  \x三仙丸\x 谓星、半为曲,香附去毛,皆脱其本性,用之如人脱凡成仙。

  \x聚金丸\x 言芩、连之色也。

  \x寿星丸\x 南方有极星,曰老人,主寿。方用天南星,假而名之也。

  \x肠风黑散\x 血见黑而止,以色克也。

  \x玉壶丸\x 玉壶为器,清可彻底,言药能化痰,而使肺极清也。

  \x结阴丹\x 固结其阴血也。

  \x玉屏风散\x 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

  \x茜梅丸\x 二药酸以收之也。

  \x明目流气饮\x 七情气攻眼,用药流利其气,则目可明也。

  \x春雪膏\x 药色白,点之自化,如春雪也。

  \x驻景丸\x 日光之影为景,没则昏矣。言药能驻景,使不昏也。

  \x镇宫散\x 言安镇子宫也。

  \x逍遥散\x 言药能使病安,则逍遥翱翔自适也。

  \x仓公散\x 太仓公淳于意所制方也。

  \x玉烛散\x 《尔雅》云∶四时和气,谓之玉烛。言药能和气也。

  \x夺命丹\x 言能下死胎以夺回母命也。

  \x达生散\x 达,羊子也。言此药服之,如羊之易产而无患也。

  \x涌泉散\x 无乳者服之,乳出如涌泉也。

  \x观音散\x 释氏有千眼观音,能救百难苦,故名之也。

  \x紫霜丸\x 紫,碧色也;霜,巴豆霜也。

  \x调解散\x 陈皮、甘草以调中,紫苏、葛根以解肌。

  \x红绵散\x 苏木、胭脂、红绵裹药煎也。

  \x脱甲散\x 言表解则身轻快,如脱去铠甲也。

  \x鸡鸣散\x 日交巽木而鸡鸣,鸡鸣则阳气随动,而人之血气亦应时而行,故于此时服药以行瘀血也。

  \x江鳔丸\x 鳔,鱼鳔也。江鱼鳔可为胶。

  \x五福化毒丹\x 言药能化诸毒而致五福也。

  \x醉仙散\x 服之令人瞑眩如醉仙也。

  \x太乙膏\x 太乙,天之贵神。以此名方,神之也。

  \x一粒金丹\x 一粒,一丸。以金箔为衣。

  \x紫金丹\x 方有紫金皮也。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历代医学姓氏

  属性:按《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而类编之,俾后学知所观感云。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历代医学姓氏

  属性:三代以前,圣君贤相,创为医药,以济死生者也。

  \x伏羲氏\x 有《天元玉册》,乃鬼臾区十世祖口诵而传之,《素问》中重载其语。

  \x神农氏\x 有《本草》传世。

  \x黄帝氏\x 与下九人更相回答,作《灵枢》、《素问》内外一十八卷。素者,本也,五行之本也;问者,黄

  帝问也。赞于《易》,载于《史》,序于《大学》,古之圣人也。后世辄言黄老之学,不知黄乃黄石公也。

  \x僦贷季\x 三皇时岐伯师也。定经络穴道、脏腑阴阳度数,以人法天地万物,理色脉而通神明,医之端肇

  于此。

  \x岐伯\x 黄帝时臣也。与帝更相问难而作《内经》,以垂教万世。

  \x伯高、少俞、鬼臾区\x 黄帝三臣也。发明五行,详论脉理,以为经论。又有少师,亦同时臣也。

  \x俞跗\x 黄帝臣。治病不用汤液,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易

  形,以去百病。

  \x桐君\x 黄帝臣也。多识草木性味,定三品药物为君臣佐使,撰《采药对》四卷、《采药别录》十卷。

  \x雷公\x 名 ,黄帝臣也。善医术,着《至教论》及《药性炮炙》二册。

  \x巫咸\x 尧臣也,药方之始。

  \x伊芳尹\x 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历代医学姓氏

  属性:秦汉以后,有通经博史,修身慎行,闻人巨儒,兼通乎医。

  \x张机\x 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作《伤寒论》,医方大备,扁鹊、仓公无以加焉。

  后世称为医圣。其门人卫沈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经方》。

  \x皇甫谧\x 幼名静,字士安,西晋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居贫,年二十始感激读书,带经而锄,博通典籍百家,以着述为务。沉静寡欲,高尚其志,征辟不就,号玄晏先生。后得风痹羸疾知医,着《甲乙经》及《针经》。

  \x裴 \x 字逸民,西晋河东人也。多学术,善医经,官至尚书左仆射,校正《太医权衡》及上古药物轻重分两。

  \x范汪\x 字玄平,东晋颖阳人,雍州刺史略之孙也。博学,善谈性理,以拯恤为心,着方书百余卷。

  \x殷仲堪\x 东晋陈郡人,性至孝,善属文谈理。祖融吏部尚书,父师骠骑咨议参军。因父病精医,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

  \x殷浩\x 字深源,陈郡长平人,好古《易》,精医术,妙解经脉,着方书。

  \x徐熙\x 南宋东海人。早好黄老,隐泰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鹊镜经》。晚精心学,名振海内,官至濮阳太守。世医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才等,皆其子孙也。

  \x褚澄\x 字彦通,齐河南阳翟人。宋武帝之甥,尚书左仆射湛之子。博学善医,官尚书。论僧道尼姑异乎妻外家,求嗣必有子,妇人如未笄之女则不宜也。着《医论》一帙,发身中造化之秘。治一人服鸡子多而得奇疾,煮苏汁一升饮之,吐涎升许,其中有一鸡雏,翅距已全而能走,后吐三十余枚而瘳。

  \x王显\x 字世荣,后魏阳平乐平人。好学精医,少历本州从事,明敏有断才,领军有功,迁廷尉御史,官至太

  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御营进御药。着《医方》三十五卷,颁行天下。

  \x徐之才\x 字士茂,后周雄之子。幼隽发,年十三召为太学生,通《礼》、《易》,善医术,兼有机辨,药

  石多效。官尚书,赠司徒公,录尚书事,谥曰衣冠文物。撰《药对》。治一人患足跟肿痛,诸医莫识,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脚水中而得。为剖出二蛤子而愈。治一人酒色过度,眼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尺,亭亭而立。公曰∶此色欲多,大虚所致。乃处补药饮之,数剂而愈。

  \x孙思邈\x 唐京兆华原人。幼称圣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隐太白山,学道养气,求度世之术,洞晓天文,精究医业,着《千金言》三十卷,《脉经》一卷,独于伤寒不及。朱子《小学笺注》谓思邈为唐名进士,因知医贬为技流,惜哉!孟诜、卢照邻师事之,与论心欲小,胆欲大,智欲圆,行欲方之语。

  \x狄梁公\x 知针术。有富儿鼻端生赘,为脑下针,赘应手而落。

  \x王绩\x 字无功,绛州人,王通之弟。唐太宗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还里莳药自供,或以济人。以《周易》置床头,他书罕读,游北山东皋着书,自号东皋子。

  \x孟诜\x 唐汝州梁人。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睿宗即位,加银青光禄大夫,后致仕,以药饵为事。常曰∶保身养性者,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年九十三卒。着《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疗本草》。

  \x陈藏器\x 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县尉。撰《神农本经》,总曰《本草拾遗》,共一十卷。

  \x许胤宗\x 唐义兴人,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后为散骑侍郎。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公以黄 、防风煮汤数十斗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关中多骨蒸病,递相传染,得者皆死,公疗必愈。

  或劝其着书贻后世者,答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工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他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言传,虚着方论,终无人能悟,此吾所以不着书也。卒年九十余。

  \x许叔微\x 字知可,宋白沙人。尝获乡荐,省闱不利而归,舟次吴江平望,夜梦白衣人,曰∶汝无阴德,所以不第,何不学医?吾助汝智能。归践其言,果得扁鹊之妙。人无高下,皆急赴之,后绍兴登科第五。着《本事方》,撰《伤寒辨疑》。

  \x郑樵\x 莆田人。博学强记,搜奇访古,好着方书。绍兴中,以荐召对,授枢密院编修,尝居夹 山,学人称夹先生。

  \x纪天锡\x 字齐卿,宋泰安人。弃进士业,精医,注《难经》五卷。太定十五年上其书。授医博士。

  \x杨文修\x 字中理,浙人。性纯孝,因母病遂去举业,读轩岐氏书,药不效,割股和 粥以进,母疾即起。

  母死,庐墓有群鸟随文修起止,府县旌表其宅。修曰∶某之事亲,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见,与谈性理及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竟夕乃去。晚年着《医衍》二十卷,编《地理拨沙经图》,卒年九十九。

  \x李惟熙\x 舒州人。博学通医,善论物理。云∶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也。又曰∶桃、杏双仁辄杀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双仁。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栀、雪花六出,此殆阴阳之理。今桃、杏六出双仁杀人者,失其常也。

  \x麻九畴\x 字知几,金莫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有神童之目。章宗召见,问∶汝入宫殿惧否?对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上大奇子。弱冠往太学,有声场屋间。南渡后,读书北阳山中,始以古学自力,博通五经,于《易》、《春秋》为尤长。少时有恶疾,就道士学服气数年,疾遂平复。又从张子和学医,子和以为能得其不传之妙。大率九畴于学也专,故所得者深,饥寒劳苦,人所不能堪者,处之怡然,不以略其业也。

  \x刘完素\x 字守真,金河间人。少聪明博学,忽遇异人,以酒饮之,大醉,及寤,洞达医术。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元处士。

  \x**素\x 字洁古,金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学医,洞彻其术,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故其书不传,其学则李东垣深得之。

  \x李庆嗣\x 洛人。少举进士不第,弃而读《素问》,洞晓其义,着《伤寒纂类》四卷,《改正活人书》二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年八十,无疾而逝。

  \x李杲\x 字明之,号东垣,元之镇人也。幼好学,博经史,尤乐医药,捐千金从**素,尽传其业。家富 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 为尤长,当时称为神医。《东垣十书》多其着述。治伤寒发热,误服白虎汤,面黑脉细,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寒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则他证必起,但宜温药升阳行经。盖病隐于经络,阳不升则阴不行,经行而本症见矣,治之何难?又治十五岁人病伤

  寒,烦渴目赤,脉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汤 冷冻饮料而愈。

  \x王好古\x 字进之,号海藏,元古赵人。任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性识明敏,博通经史,笃好医方,师事李东垣,尽得所学,遂为明医。着有《医垒元戎》、《医家大法》、《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疹论》、《光明论》、《标本论》、《小儿吊书》、《伤寒辨惑论》、《守真论》、《十二经络药图》。

  \x滑寿\x 字伯仁,世为许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许徙仪真而公生焉。性警敏,习儒,日记千言,操笔为文,尤长于乐府。受王居中习医,而理识契悟过之。着《素问钞》。治妇人病小便涩,中满喘渴,脉三部皆弦而涩,医投以瞿麦、栀、苓诸滑利药而秘益甚。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气不化,则水液不行,病因于气,徒行水无益,法当治上焦,乃与朱雀汤,倍枳、梗,长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气平而愈。治一妇人,年六十余,亦病小便秘若淋状,小腹胀,口吻渴,脉沉且涩。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阴火盛而水不足,法当治血。血与水同,血有形而气无形,有形之疾,当以有形之法治之。乃与滋肾丸,服之而愈。治一妇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后重下迫。公以消滞导气丸药下之,病愈而孕不动。《素问》曰∶有故无殒是也。殒者,损也。治一妇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 痛如刀刺状,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无孕,两尺沉涩欲绝,余部皆弦急。公曰∶此下焦寒湿,邪气搏于冲任。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为妇人血室。故经事将来,邪与血争作痛,寒热生浊,下如豆汁,宜治下焦。遂以辛散苦温理血之药,令先经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经调有孕。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谋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浊。

  诸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公视其脉,虚大而数,曰∶此思虑过度,少阴君火行患耳。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况少阴乎!用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空心则进坎离丸,月余而愈。治一孕妇,五月病咳痰气逆,恶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浃旬,脉浮紧,形体瘦,公曰∶此上受风寒也。投以辛温与之,致津液,开腠理,散风寒,而嗽自止矣。治一妇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脉浮而数,沉之豁然虚散,公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为阴盛格阳,得之饮食生冷,坐卧风露。乃与玄武汤,冷冻饮料,三服而愈。治一妇病寒疝,自脐下上至心皆胀满攻痛,而胁疼尤甚,呕吐烦满,不进饮食,两手脉沉结不调。公曰∶此由寒在下焦,宜亟攻其下,无攻其上。为灸章门、气海、中脘,内服玄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

  \x葛干孙\x 字可久,平江吴人,膂力绝伦,击刺战阵,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折节读书,应进士亚选,遂不复应试。传药书坊论,有《医学启蒙》,又《经络十二论》、《十药神书》。勇力之士,争言其长于武;逢掖之士,争言其长于文;方论之士,争言其长于医。然皆未睹其学之所至也。君于血气既定,资质既变之时,方将举圣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称誉,皆君所厌弃而羞道者,使当世知君而用之,功业岂少哉!治伤寒疾不得汗,发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浓被,得汗而解。

  \x吕复\x 字符膺,号沧州,吕东莱之后。其先河东人,后徙婺、徙鄞。习《尚书》,《周易》,后以母病攻岐扁术,师事郑礼,受读一年,延医效无不神。治一病,睡则心悸神摄,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兵,达旦目眵眵无所见,耳聩聩无所闻,虽坚卧密室,睫未尝交也。诊其脉,左关阳浮而虚,察其色,少阳之支外溢于目 。

  公曰∶此得之胆虚而风,诸医独治其心,而不能祛胆之风,非法也。因投乌梅汤、抱胆丸,熟睡而愈。治一女孩病嗜卧,面颇赤而身不热,医以慢惊治之,兼旬不愈。公诊其脉,左关独滑而数,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无 病,关滑为有积食,意乳母嗜酒,酒后辄乳,故令女醉,非风也。及诘其内,果然。遂以枳壳、葛花,日二三服而愈。治病伤寒,身热人静,脉伏而无,舌苔滑而两颧赤如火,语言不乱。公曰∶此子血为热搏,气无可根据,必大发斑而后脉出。及揭其衾,赤斑烂然,即用化斑汤,继投承气汤下之。发斑无脉,长沙未论,公以意消息 耳。治一妇病喘不得卧,气口盛人迎一倍,厥阴弦动而疾,两尺俱短而离经,公曰∶得之毒药动血,以致胎死 不下,奔迫而上冲,非风寒作喘也。乃用催生汤倍芎、归,煮二三盏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治一人下 利完谷,脉两尺俱弦长,右关浮于左关一倍,目外 如草滋。盖肝风传脾,因成飧泄,非脏寒所致。以小续 命汤损麻黄加术,三五服而愈。治一室女经闭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诊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异梦,则鬼灵所凭耳。乃以桃花煎,下血如猪肝五七枚而愈。治一人偶搔 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视时已困极无气 可言,脉唯尺部如丝,他部皆无。乃以四逆汤加荆芥、防风,其脉渐出,更服十全大补汤,一剂遂痊。治因见杀人,惊风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脉上部皆弦滑,左部径于右。公曰∶乃痰溢膻中,灌于心 胞,因惊而风缠五脏耳。即为涌痰一斗许,徐以惊气丸服之而愈。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脉两 手三部皆洪数,而左寸尤躁。公曰∶此三阳病,由一水不胜五火,乃移热于小肠,不癃则淋。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黄柏之剂清之,继以龙脑、辰砂末,稗柿蘸食方寸匕即愈。治因惊恐飧泄弥年,众皆谓休息痢,治以

  苦坚辛燥弗效。公诊其脉,双弦而浮,非饮食劳倦所致,乃惊风也。以肝主惊,故虚风自甚,困脾而成泄,当 平木太过,扶土之不及,其泄自止。乃用黄 牛肝,和以攻风健脾之剂,服之逾月而愈。治一妇癃病,小腹痛, 众皆以为瘕聚。公循其少阴脉,如刀刃之切手,胞门芤而数,知其阴中痛,痛结小肠,脓已成,肿迫于玉泉,当不得前后溲,溲则痛甚。遂用国老膏,加将军、血竭、琥珀之类以攻之,脓自小便出而愈。治一贵客患三阳 合病,脉皆长弦,以方涉海为风涛所惊,遂吐血一升许,且胁痛、烦渴、谵语,适是年岁运,左尺当不应,

  诸医以为肾绝。公曰∶此天和脉,无忧也。遂投小柴胡汤,减参加生地,半剂。后俟其胃实,以承气汤下之,得利而愈。治一人伤寒逾月,既下而热不已,胁及小腹偏左满,肌肉色不变。俚医以为风。浃四旬其毒循宗筋 流入睾丸,赤肿若瓠子。疡医刺溃之,而胁肿痛如故。公诊尺中皆数清而芤,脉数不时则生恶疮,关内逢芤则 内痈作,季胁之肿,痈作肿。经曰∶痈疽不得违时,急下之,慎勿晚。乃与云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黄 煎汤送下,下脓五升,明日再下余脓而愈。治一妇人病,公切其脉,左寸口弦而芤,余部皆和,病作阴中痛而

  出血,且少阴对化在玉泉,心或失宁,则玉泉应心痛,痛则动血,而与经水不相干,盖得之因大惊神摄而血菀。 乃制益荣之剂,再纳药幽隐中,再剂而愈。

  \x周真\x 字子固,号玉田隐者,仪真人,性敏好学。元贞间,被荐不仕,乃取医书习之。每遇奇疾,以意 与药辄效。治一妇因产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敷其舌,令作产子状,以两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堕地 作声,声闻而舌收矣。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许。公取壁间败土调饮之,遂不食。

  \x黄子浓\x 江西人,与滑寿同时。至治天历间,其术甚行,与虞文靖公相善。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 肉折裂,公乃屏人诘病者,曰∶幼童时曾近女色否?曰∶当十二三岁曾近之矣。公曰∶古云∶精未通而御女,则四体有不满之处,后日有难状之疾,在法为不可治。后果恶汁淋沥,痛绝而死。治一 富翁病泄泻弥年,公延医浃旬不效。忽一日读《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气运转不息,故阖得地在 中间,如人弄碗珠,只运动不住,故在空中坠,少有息则坠矣。因悟向者富翁之泻,乃气不能举,所以脱下。 即为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而泄止矣。

  \x朱震亨\x 字彦修,学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义乌人也。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 举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入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密粹,遂为专门。一日, 文懿公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起,子聪明异常,肯游于医乎?公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懿公 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弃举业,一于医致力焉。有《丹溪心 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论》等书 传世。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最多。有阴虚火动,有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 而用。谓李东垣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中之阳不能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汤之剂 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 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 以张、刘、李三家之论去其短,又参之以《内经》而作《相火论》。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视,溲注而汗泻,脉 无伦次。公曰∶此阴虚阳暴绝也,得之病后犯酒色。与灸气海,顷之手动,又顷唇动;更以人参膏三服而苏,

  后服尽数斤而愈。治妇人病不知人,稍苏即号叫数欠而复昏,肝脉弦数且滑。公曰∶此得之怒后强酒也。乃以 流痰降火之剂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半载,肝脉弦出寸口。公曰∶此思夫 不归,气结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气属木,故能冲上之结。怒已进食,公曰∶思气虽解,必得喜,庶不再结。

  乃诈言夫旦夕且归,遂愈矣。先生道学渊源,医其一艺也。其详见于宋太史濂墓志。

  \x盛寅\x 字起东,国朝姑苏吴县人也。少习举子业,五试弗售,遂攻轩歧诸经,受业戴元礼,得丹溪先生正 传,治奇疾辄效。始为医学正科,升太医院御医,赐为医中状元,祀南京太医院名宦祀。

  \x周敷\x 字时荣,号煦庵,无锡人。初习进士业,经史皆涉大义。既而业医,患近世医家止于《局方》,遂 究炎黄岐雷越人诸书,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责报。

  \x刘溥\x 字符博,吴郡人。幼不好弄,举止异于常儿,稍长博学善吟。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号。

  用药惟主东垣,守而不攻,荐为御医。

  \x汪机\x 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渭之子。邑庠生,屡科举,父命举业,尝言士不至于相,则其泽之所顾,不 若医之博耳。乃肆力医书,《周易》性理。所着有《重集脉诀刊误》二卷,《内经补注》、《本草会编》。治 一人中满,用参、术初服阁胀,久则宽矣。或问参术之性,曰∶药无定性,以血药引之则从血,以气药引之则 从气,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在人善用之耳。治一人体瘦,左腹痞满,谷气偏行于右,不能左达。饮 食减,大便滞。用补脾泻肝、和血润燥、宽胀散郁之剂而安。治痫发晨时,见黄狗走前,则昏瞀仆地,良久乃苏,

  诸医无效。公曰∶早晨,阳分;狗,阳物;黄,土色;胃属阳土,土虚为木火所乘矣。经云∶诸脉皆属于目。

  故目系异物,宜实胃泻肝而火自息。遂以参、术、归、 、陈皮、神曲、茯苓、黄芩、麦门冬、荆芥,服月余而 安。治一妇忍饥过劳发狂,公曰∶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者,胃与大肠也。忍饥过劳,胃伤而火动矣,延及心 神,脾意 扰乱,安得不狂?用独参汤加竹沥饮之愈。

  \x程明佑\x 字良吉,号宕泉,歙人,梁忠公庄公之后。幼好读玩理,后攻医。尝曰∶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 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阴阳迭用,刚柔互体,故补血以益荣,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 非活血则气滞。盖脾为中州,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真妙论也。

  \x陈景魁\x 字叔旦,号斗岩,句曲人,陈太丘之后。幼习举业,授《易》于陆秋崖,拜湛甘泉讲学。因父病 习医,善针灸,着《五诊集》。授王府良医,竟不赴任,每成诗文,以乐其志。治素无病,忽吐血半升,脉弦 急,薄厥证也,得于大怒气逆,阴阳奔并,服六郁汤而愈。治遍体生傀儡,岁久罔效,乃太阴风邪化为虫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乌、楝树叶煎汤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风状而愈。治孕妇堕下,逾旬腹肿发热,气喘脉决, 面赤舌青口臭。公曰∶胎未堕也。面赤,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臭,肝气竭而胎死矣。遂用蛇蜕煎汤,调平 胃散加芒硝、归尾一倍服之,须臾胎下痛亦获安矣。

  \x刘纯\x 字宗浓,关中人。博学群书,尤精医道。父叔渊,得丹溪之业,公继之,纂《伤寒治例》、《医经 国小》、《玉机微义》等书。

  \x王纶\x 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弘治时,官致广东布政。因父病精医,着《明医杂着》,发丹溪所 未发,后世甚尊信之。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后,名曰《丹溪附余》。又着《本草集要》,尽皆大行于世。

  兄经举进士第,亦知医。

  <目录>卷首\集例

  <篇名>历代医学姓氏

  属性:医极其明者也。

  \x扁鹊\x 姓秦名越人,号扁鹊,秦之卢国渤海郡郑人。得仙客长桑君之传,知俞跗之术,发明《素问》、《灵 枢》之旨,设为问答,作《八十一难经》,以释疑义。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 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不出千里,决者至众。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 不起。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则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尝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后世脉理由此而起,为医之祖, 后学当祀之,而配以张、刘、李,朱。

  \x淳于意\x 临淄人,西汉文帝时为太仓长。笃信扁鹊,精医道及导引法。司马迁备志之,封赠仓公。

  \x郭玉\x 广汉洛人,和帝时为太医丞。帝奇之,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 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x医缓\x 春秋时秦人也,姓高名缓。晋景公疾,求缓治之。未至时,梦二竖子,相谓曰∶我居肓之上,汝居 膏之下。缓至曰∶疾在膏肓,药不可为。

  \x医和\x 春秋时秦人也,未详其姓。晋平公疾,医和视之,知其近女室,内热蛊疾,不可为也。

  \x文挚\x 战国时宋之良医也。洞明医道,亦兼异术,观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窍也。

  \x华佗\x 字符化,汉末沛国樵人。举辟不就。通五经,养性术,精方脉,善导引。尝体中不快,起作五禽戏,微汗而愈。年百岁有壮容,人以为仙。其疗病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即便拔针,病亦行瘥。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 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破肠洗浣,缝腹摩膏,四五日瘥,不 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间即平复矣。《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个月,腹痛不安,召公诊。曰∶胎 已死矣。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则女,在左则男。其人曰∶在左。于是为汤下之,果男形而愈。又治一郡守笃病,以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 恚,吐黑血数升而愈。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余年, 鬓发皆堕。公诊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使病者服药稳卧,以刀破腹,不觉痛,既视脾果半腐,以刀割 去恶肉,然后以膏敷之,更以药缝之,数日即愈。魏太祖闻而异之,召公常在左右。太祖一日苦头风,每发作心乱目眩,针其膈,其疾应针而愈。后召不至,竟为所害。汉魏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编药品三百六十五种,谓之《神农本经》、《华佗内照》。门人吴普撰《寒温五味本草》一卷,李 当之修《神农本经》。

  \x纪朋\x 观人颜色谈笑,知病浅深,不待诊脉。玄宗闻之,召于掖庭中看一宫人,每日昃则笑歌啼号,若狂 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视之曰∶此必因食饱而大促力顿仆于地而然。乃饮以云母汤,令熟寐,觉而失所苦。问之乃言∶因太华公主载筵宫中,大陈歌吹,某乃主讴,惧其声不能清且长,吃 蹄羹,饱而当筵歌大曲,曲罢觉 胸中甚热,戏于砌台上,高而坠下,久而方苏,病在足不能步也。

  \x范九思\x 业医善针。昔人母患喉生蛾,只肯服药不许针,无可奈何。九思云∶我有一药,但用新笔点之, 暗藏铍针在笔头内刺之,蛾破血出即愈。医者贵乎有机也,学人知之。

  \x于法开\x 善医。治产难,令食羊肉十余脔而针之,须臾儿从羊 裹下。

  \x任度\x 不知何许人,老医也。有患者尝饥,吞食则下,至胸便即吐出。医作噎疾膈气,治之无验。任视之 曰∶非此疾,盖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病者曰∶素有大风,尝求蛇肉食,风稍愈,复 患此疾矣。遂用硝、黄合而治之,微下利则愈。医皆记其验而知蛇瘕也。

  \x莫君锡\x 大业中为医丞。炀帝好色,服丹发躁,进剂治之。又置冰盘于前,俾朝夕观望,亦治烦躁之一术 也。

  \x张苗\x 不知何郡人。雅好医术,烧地铺叶出汗其法也。

  \x唐慎微\x 字审元,蜀之华阳人。貌陋言讷,中极明敏,治病百不失一。着《备用本草》及《经史证类》。

  \x王叔和\x 西晋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博通经史,精研医道,洞识修养,纂岐伯、华佗等书为《脉 经》、《脉诀》,次仲景《伤寒方论》,遂使其本书不行于世,后人不免有遗议焉。

  \x马嗣明\x 南齐河内野王人。善诊脉知一年前死生。针灸孔穴与明堂不同,艺术精妙,一时名医皆为所轻。治 背痈肿,炼石涂之便瘥。其法以粗黄色石如鹅鸭卵者,猛火烧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频烧至石尽,取石屑晒干为末,醋调涂肿上,无不愈。

  \x姚僧垣\x 字法卫,后周吴兴武康人。仕梁为太医政,历魏、周、隋进爵北绛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赠本官 加荆湖三州刺史。先生医术高妙,诸蕃外域,咸请托之。着《集验方》十二卷,撰《行记》三卷。其长子察,《 南史》有传。

  \x姚最\x 字士会,僧垣次子。博通经史,官学士。天子敕习家业,十余年中,略尽其妙,效验尤多。

  \x李修\x 字思祖,本阳平馆陶人。得沙门姚僧垣针灸术,撰《药方》百卷。官太医令,赠青州刺史。

  \x巢元方\x 隋人,大业中为太医令。撰《病源》五十卷,不为无见。但言风寒二气而不及湿热之文,后人不免 遗议。治风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杀而取腔,以和药末,药未尽而病愈。

  \x韦讯\x 号慈藏,唐人。医中之圣,人皆仰之,今医家多图其像以祀之。

  \x元珠先生\x 王冰之师,洞明《素问》。

  \x王冰\x 号启玄子,唐宝应中为太仆令。注《素问》,作《玄珠密语》,其大要皆论五运六气,《皇极经世》注亦载其语。

  \x张鼎\x 补孟诜《食疗本草》。

  \x张文仲\x 唐之洛州洛阳人。少与李虔、韦讯并以医知名,则天初为侍御医,特进苏良嗣,方朝疾作仆廷中, 公诊曰∶忧愤而成,若胁痛者,殆未可救。顷告胁痛,又曰∶及心则殆。俄心痛而死。公论风与气尤精,风状 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惟头风与足气,药可常御。病风之人,春秋末月可使洞利,乃不 困剧,自余须发,则治以时消息。乃着四时轻重术凡十八种,《随身备急方》三卷。

  \x肖炳\x 唐之兰陵处士,撰《四声本草》。

  \x杨损之\x 唐开元后人,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撰《删繁本草》。

  \x陈士良\x 伪唐陪戎副尉,剑南医学助教。取诸家本草有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调养脏腑之术,名《食性 本草》。

  \x于志宁\x 字仲谧,京兆人。唐永徽间迁太傅,与李绩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其书大行。

  \x甘伯宗\x 撰历代明医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出《辍亲录》。

  \x孙兆\x 宋时官殿中丞,尚药奉御太医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医知名。治平中间有显官坐堂,忽耳鸣,公诊曰∶

  心脉大盛,肾脉不能归耳。以药凉心,则肾脉复归,耳鸣立愈。

  \x王纂\x 宋海陵人。少习经方,尤精针石。治一女子,每夜被獭精假作其夫迷惑,鬼穴一针,獭从被出。

  \x庞时\x 字安常,宋蕲水人。世医,不足父所授《脉诀》,独取《素》、《难》,通其说,时出新意。注《难经辨》数万言;作《本草补遗》,补仲景论。尝言华佗术,非人所能及,乃史氏之妄乎!治难产,以手隔腹扪 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产下。治富家子走仆刑尸,大惊发狂,时取绞囚绳烧灰,酒调服而愈。

  \x朱肱\x 号无求子,宋吴兴人。深于伤寒,着《活人书》。道君朝诣阙投进,授奉议郎医学博士。在南阳时, 太守疾作,用小柴胡为散,连进三服,胸满。公曰∶小柴胡汤煎清汁服之,能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 滞在膈上,宜乎作满。因煮二剂与之,顿安。

  \x吴廷绍\x 为太医令。烈祖食饴,喉中噎,医莫能疗,公进楮实汤而愈。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 实汤治之。

  \x许希\x 开封人,以医为业。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为针心胞络之间而愈,命为翰林医官。着《神应针经要诀》。

  \x赵自化\x 宋德州平原人。高祖尝为景州刺史,后举家陷于契丹,父知富脱身南归,寓居洛阳,习经方名药 之术,官翰林医学。撰《四时养颐录》及《名医显帙传》三卷。

  \x陈文中\x 字文秀,宋宿州人。为安和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明大、小方脉,于小儿痘疹尤精其妙。

  淳佑中,与保安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幼幼新书》,又着《小儿病源方论》一卷。

  \x宋道方\x 字毅叔,宋南京人。以医名天下,不肯赴请,病者扶携以就求脉。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能以良药缓其旬日乃死。

  \x僧智缘\x 随州人。善《太素脉》,诊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凶。王安石信之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 视父知子,何足怪哉!

  \x皇甫垣\x 蜀之夹江人。以善医目疾,高宗、孝宗皆称皇甫先生而不名。对高宗言∶心无为则身安,人主无 为则天...

医学入门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