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半天思绪里出现的旋律是什么歌,也试着用企鹅音乐的哼唱识别找,无果。只知道是杰伦的歌。于是点开杰伦列表撞运气。运气还不错,几首过去就露出真相了。原来是瓦解。曾经还记得歌词的啊。现在名字都忘记。
这两天看李娟的书,一本接一本。从她的近作《冬牧场》开始,再到她早期的作品,然后又回到最新之作《遥远的向日葵地》。跟随她的文字,体验了北疆牧羊人艰苦又温情,朴素接近原始而真实的冬牧场生活。这位受到众多作家推崇的女子,有一句话我觉得她说得很坦诚,可能她的文字水平并没有多么不可一世,但她所描述的对象着实美丽得无懈可击,动人于至深。窘迫的牧羊人家庭那么坚忍地活在荒野里,任凭雨雪风霜如何将他们的命运击打,依然顽强抵抗;忠实地聆听自然的教养,行走于天地间,照料着牛羊马,在劳动和爱中活的坦坦荡荡。
作为一个“外来人”,李娟的出现意义重大。她用敏于观察的笔头记录下整整一年也许是最后一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和那些寂静山林旷野里的纯真美好。
说来这位79年生的女子,似乎是命定的要来完成这样一件事情。读了早期作品,看了些介绍,才知她原是四川老乡,言语间多少有乡音的亲切。年少失父,在四川祖母和外婆的身边长大,常年往来于川疆两地,母亲在北疆兵团,长大后一家人终于定居在阿尔泰地区,这才有了牧场系列的故事。她从小喜爱阅读,写作。从小家境不好,加上与老人常住,小小的灵魂就早已不堪重负一般。然而这也正是命运带给她的财富。生活的艰难、苦痛,也无法阻挡智慧与灵性的生发,让她能通过文字将无尽的清晰的记忆片段表达记录下来,给自己的悲伤创造了良好的出口,同时也给如我之读者带去释怀和感动。时间,李娟说的,不再流逝了,而是奔向了静止。
我更喜欢她近期的文字,比较理性,也趋于成熟,接近真实。是她的生活经历太特别了吗,还是她的眼光特别呢,抑或二者兼有,总之对比之下读者我的生活就太缺乏活泛的资料了——(假)农转非、学生身份一溜烟地活到了今年六月、……。我只能说我比她小14岁啊。生活的时代、境遇,哪能这样子比呢。不过我很羡慕她。有丰富的乡村经历、游牧经历、工作经历、写作经历……都是很好的接近生活的事情。
而我们的生活,连真正的寂寞都不知道是什么,也不像真的生活。时刻都可以让自己置身于丰富的视听世界之中,随时准备着带给自己强有力的精神刺激,哪里懂得天地间的真正的寂静和辽阔。更别说住在重庆,连太阳和星星都见不着了。这么一想这个地方还真是有点可怕。我这样说好像我还挺欣赏荒野里空无一人的寂寞……可能我是有一些向往吧……荒野可能不现实,乡村应该还好……在城市里能干什么呢……不适合我……
其实牧羊人的寂寞只要他们能阅读和书写就不会那么难熬了,不过人总还是喜欢和人在一起的。有牲畜和草原就更好了。
想念我远在承德的小老虎。
还有一个李娟笔下我比较触动的点是,她对垃圾的看法。小时候她的外婆拾垃圾为生,每天放学回家就帮着做垃圾分类,或者在垃圾堆里翻找出“别人不要的现在属于我的”零散物件拼装组合找乐趣。她说因为这段经历才看到了人们制造垃圾的可怕能力。那些精心费力生产出来的东西,一不小心转眼就变成了废弃品,“我们这群从学校齐刷刷走出来的学生,会不会也没有意义了”。看到这里我心里一惊。
联想到冬牧场里的人们不论大小物品都是舍不得扔的。哪怕是坏掉的一次性打火机,也要留着得空修好几遍,实在无法修好也要把还能用的零件留着备用,说不定可以用来修其他坏掉的打火机。男主人公居麻更是以能修好几乎一切东西为荣(其实是做好一切事物,放羊赶马,穿针引线,烹饪食物……)。惜物的生活态度使得一切物品和情感关系都得到敬重。
是,大草原里物资匮乏,不懂得爱惜不行。可是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就可以垃圾成堆吗。有谁能说我们的资源远不会枯竭呢。我先作一番自我检讨。虽然我并不爱买买买,还是经常浪费……
除了惜物,学生的那句话也是不由得反省。教育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方向性的东西都需要好好把握。
而我,正在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