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医院总是一个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方。且不说医生打针留给我的疼痛恐惧感,就是看着来来往往,神情各异的人们,就足以让人心神不安了:他们有的搓着两手,坐立不安;有的来回踱步,不时叹息;有的抱着亲友无声地抽泣;有的被亲友抱着,正嚎啕大哭。白色走廊里,充斥在空气里的消毒水的味道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年老的甚或年轻的生命逝去。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曾在这个地方呆过,而无一例外地都先后在这里闭上了他们依恋的眼睛。是的,这个地方带走了我最亲爱的长辈。我讨厌这种味道,我畏惧这种味道——那是一种死亡的味道。
当电视上播放出一条条因为医生个人原因而意外致使病患伤得更加严重,甚至死亡的新闻,我内心对医院对医生已生成了一种怨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时有病痛缠身,头痛脑胀的感冒、为饱口福带来的胃痛、一拐一拐的脚踝伤痛等等。可我总不愿意去医院,因为医院总不能让我具有起码的信任感,每一次都是不太情愿地被爸妈带到医院治疗。然而,医生总是亲切地接待我,并且对症下药,总能让我摆脱病痛,获得健康的快乐。慢慢地,我发现医院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不堪,我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也渐渐改观。
之后,在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伯父患上了胃癌。看着伯父被护士抬上急救车,我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不愿意让伯父随着急救车走。面对医院,我无法完全地信任,更何况听说这还是一种很难治的病,我极力地想阻拦,大人们都骂我胡闹,掰开我的小手,我眼睁睁地看着伯父被担架抬走的背影,我很无助地哭了,害怕伯父像爷爷奶奶那样离我们而去。我几乎每天都去看望伯父,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着来来往往的医生护士们,一边看着伯父痛苦的呻吟,一边盼望他能够早日康复。再后来,家里人请到了一位名医,他尽职地为伯父会诊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真有妙手回春的本领,使伯父终于战胜了死神。治疗过程是痛苦的,虽然最后还是留下了些许后遗症,但这对伯父来说已经很幸运了。看到病床上伯父的笑容,我突然有了想当白衣天使的冲动。
使我坚定想当医生梦想的还是我在读小学五、六年级的非典时期。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州第一人民医院那位有出色表现的英雄护士长张积慧竟被推举参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噢,医生竟能得到这样的殊荣!是啊,医生是该得到这样的殊荣。记得那时人们对非典病人避之唯恐不远,只有医生义不容辞,敢于坦然面对,跟死神抗争。医生的伟大崇高完全奠定了我对医生这份职业的向往。我为了这个梦想,一改过去那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掀开了我学习生涯中自觉努力攻读的新篇章。因为我知道要跨入那神圣的医学院的殿堂,就一定要有丰富扎实的知识。
在“五、一二”地震时,我已是一个初二学生了。天灾惨状空前,举国震惊,万众心焦。从新闻上得知医生们第一时间离开了自己美满的家庭,与死神展开争夺战。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地震前一分钟,一个剖腹产孕妇的肚皮上刚划开一道十公分长的刀口。此时,无影灯突然就摇晃起来,氧气瓶也倒了,整个手术室都在摇晃。“地震!地震了!”大家都意识到是地震来了,在完全有可能房毁人亡的情况下,主治医生大吼一声,“继续手术!” 一分钟也没耽搁,立即继续为孕妇接生。几分钟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地震宝宝诞生了。
这个感人的故事,使已懂事的我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完完全全被医生伟大的职业操守而折服——医生固然要有精湛的医术,而救死扶伤不全靠的是精湛的医术水平,有时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职业道德的良知、那种病人为上的责任、那种无私忘我的境界。
医生原来就是这样一个高洁的职业,不仅仅要有对高超医术的追求,更要有对高尚人格的追求。看来我在追求那个要高分才能准入的医科大学的同时,必须更注重自己思想素养的培养。是的,我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更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我开始全方位地要求自己: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思想上告诫自己修养无小事,以古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修身格言来要求自己,我开始更主动地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并在政治上积极地要求自己,在初中二年级就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我也不断尝试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让自己尽可能快地成熟起来。
我知道,这是一条很艰难漫长的成长之路,我必须脚踏实地向着这个梦想执着地前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可以自信地站在手术台前,微笑地面对病患。
我坚信。
因为,这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