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站在这坐20米高,有一百级台阶的石台下千万不要望而生畏,北京的老人们常说“登上万寿山的一百级台阶就能活到一百岁”,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长寿,所以请各位努力攀登吧!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去参观。我们眼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著名的佛香阁。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佛陀众香之阁,是当年帝后们烧香祈求神佛保佑的场所。佛香阁自台面至宝顶总高36.44米,在我国北方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它仅次于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和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而居于第三位。又由于佛香阁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全木制楼图,有八个面,所以在过去北京地区没有高大建筑时,您无论从颐和园周边哪个地区都可以看到佛香阁,并且都能得到相同的效果。作为一座统领全园的中心建筑,佛香阁已经成为了颐和园的标志。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具有如此重要功能的建筑却建在了万寿山的半山腰上,而不是山顶上。那么当初乾隆皇帝为什么不把它建在山顶上,那样不是更显得突出一些吗?其实佛香阁之所以不建在山顶而建在半山腰的高台之上,是出于规划设计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佛香阁体量庞大,如果建在山顶,势必出现与山的轮廓在尺度上不协调的情况,此其一。其二,建在山腰上,可以构成中央建筑群的侧面起伏层次,适当地弥补前山山势平缓的缺陷,佛香阁的上部高过山脊,则又突出了其重点建筑物的作用。其三,建在山腰上,北面有天然真山作屏障,左右两侧是两座叠石假山。这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局部地貌对居中的佛香阁起到了更多的陪衬作用,佛香阁本身也因为有了三面的倚托而显得更加有稳定感。
其实当年乾隆皇帝在修建颐和园的前身——一清漪园的时候并美誉打算建造佛香阁,而是要在万寿山的山顶上建造一座高达九层的“延寿塔”,为了给母亲祝寿而用。延寿塔居于清漪园内极显要的位置,形式是仿照杭州开化寺的六和塔,因此是当年园内的一项重点工程,所以乾隆很关心它的施工进度,在塔身修筑到第五层和第八层的时候,他还亲自赋诗以记其事。但是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身接近完工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坍塌的迹象,乾隆皇帝不得不下旨全部拆除。为此,他特意写了一首《志过》的诗,以示自遣。延寿塔拆除后改建了现在的佛香阁,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改建后的佛香阁的形象比起过于高耸的延寿塔。似乎更能协调于前山中央建筑群以及前山的山形。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点景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它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的观景条件,而成为观赏湖景和园外借景的绝好场所。
可能我在向大家介绍佛香阁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价值的时候,您就已经注意到了这块写有“云外天香”的匾额。它的意思是:祈神的香气从这里飘到了天外,按佛经中的道理解释是,人们诉求神佛保佑的心愿通过香气传到了上天,使神佛有所感悟。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曾经供奉不同的佛像,现在这里供奉的是南无(na mo)大悲观世音菩萨像。下面就请大家随我入阁参观。这尊观音像高五米,重万斤,铜胎贴金,长有十二面,二十四臂,人们通常称它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老百姓所喜欢的,都认为它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传说它可以心随意念,变幻出多种形象去拯救世间的疾苦,为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帝王在这里供奉观音像,可能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另外在佛身的后墙壁上,还悬挂了一幅“无量寿尊佛”的大幅绰丝三世佛像,这是复制品,因为原件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上讲,已经被列入较为稀少的珍品,被妥善的保存起来了,由于布展的需要,我们展出了这幅复制品,并且它画面上呈现的图像也是通过绰丝经纬度的交错,利用凹凸不平的折光作用显现出来的,所以从工艺角度上讲,也是较为上乘的织绣艺术品)。
佛香阁从1891年复建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经历了强风的袭击和暴雨的冲刷,特别是1976年大地震的考验,仍然非常坚固的屹立于万寿山上,供大家参观。起支撑作用的就是这八根大铁梨木擎天柱。这八根柱子一通到顶,加上周围木结构的搭连作用,全部构造中没有用一根铁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巧妙的构造与力学原理。
佛香阁景区在当年是作为佛教建筑而使用的,因此,建筑布置是按照我国宋代以后传统佛寺建筑的格局,即在主建筑的两边各建有一个小型的佛教建筑,也就是现在佛香阁两侧的转轮藏和宝云阁。一般游客来这里参观,都只关注佛香阁,而忽略了两边的建筑。其实只有整体的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佛香阁两侧的建筑就是建筑的形式而言,更具有特色。
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佛香阁东边的建筑转轮藏。转轮藏是仿照杭州西湖法云寺藏经阁建的。由一座正殿和与正殿连接的两座配亭组成。配亭中有木塔,塔身周围曾贮藏佛经和佛像,中间有轴,底下设有籍贯,用手推动可以旋转,所以建筑名叫转轮藏。每当帝后们来次祈祷念经时,就有人钻入底下,用力推动机关,塔上所藏佛经也就开始转动起来,而帝后们仅用手轻轻扶一下,就算把放在木塔上的经书全部念了一遍。这种用转轮架藏放佛经的办法是我国梁代时候发明的。
在转轮藏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这座碑是仿唐代河南的“大唐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的样式建造的。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万寿山昆明湖记”,记述了堆积万寿山和开挖昆明湖的缘由。但是乾隆皇帝在亲笔书写“万寿山昆明湖记”的时候,绝对不会想的到,由他主持,兴建的,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杰作——清漪园,一百一十年后,在英法联军燃气的大火中,毁于一旦。只有个别特殊材料的建筑幸免于难。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就是当年在大火后仅存的几座建筑之一。那么宝云阁究竟是由什么特殊材料建成的呢?我们就去寻找一下答案。大家看的到,宝云阁之所以没有被烧毁,就因为它是一座铜殿。它的梁、柱、枋、橡(chuon)斗拱,亭瓦及九龙匾额皆为铜铸。虽然通体是铜铸,但是它的样式,比例,尺度与木结构的殿完全一样,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宝云阁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如此的精细程度,是因为它是使用多种铸造方法铸造而成的,其中精细部位是使用“拔蜡法”铸造而成的。拔蜡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就使用的一种铸造工艺,可谓是历史悠久。但是要铸造像宝云阁这样体量庞大的建筑,也并非易的事。在铜亭南坎墙内侧就刻有着创造出这一奇迹的40位工匠的姓名,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在皇家园林建筑中唯一留下工匠姓名的记载。
作为佛香阁景区的组成部分,当年每逢初一,十五的时候,喇嘛都要在宝云阁念的经,为帝后祈福。虽然今天的佛香阁景区早已失去了烧香礼佛的用途,但是作为颐和园的主景建筑群,它仍然在景观上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佛香阁景区统领全园的作用与封建时期宗教统治国人思想的效果,可谓是异曲同工。
佛香阁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