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一座以水景取胜的皇家园林,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也就是220公顷,它的前身叫做“清漪园”,意为“清澈的湖水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由此可知水是颐和园的主体,水也是颐和园的灵魂,这个湖泊是天然形成的,据考
证已经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了,比北京城的历史3046年还要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经历。
早在辽金时代,金章宗就引来玉泉山的泉水向东南接济高梁河,名为金水河,成为今日昆明湖的历史水源。到了元朝,为漕运治理河道,元太祖忽必烈采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建议,在昌平白浮村筑堤修渠,引来泉水于万寿山前,使湖泊水流通畅,同时把金水河改名瓮山泊这就是现今昆明湖的前身。由于瓮山泊周围劳动者的辛勤耕作和历代经营,是这片依山傍水的郊野呈现出江南的景色。到了明朝已逐渐形成了一处小风景区,因为它地处北京西郊,所以当时的人们也把它比作杭州的西湖,引来不少的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明朝的大画家文征明就曾经写到“春湖落日水托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1750年,正值“乾隆盛世”,虽然在北京西北郊一带已出现了四座皇家园林,但自称“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的乾隆皇帝决定要锦上添花,他以兴修水利,为母祝寿,操练水军为名,在此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清漪园,还动用了上万人力扩展湖面,深挖湖底,使湖的深度和广度比原来增加了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简称了一个完整的水系。乾隆效仿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从此,昆明湖成了北京历史上第一座人工水库。
乾隆皇帝在建造清漪园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构筑西堤,西堤的西部水域又有一道短堤,把昆明湖分成三个水域,而每一个水域又都点缀着一座岛屿,它们分别是南湖岛,藻鉴堂岛和治镜阁岛,用以象征海上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在汉代的建章宫内,就出现了“一池三山”的造园布的局,那是源于海上有三座仙山的神话传说,仙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正是所有皇帝梦寐以求的。于是,这种象征手法的造园构思成为皇家御苑的惯例沿用了两千年。
说到园林造的景,有了水自然少不了桥,颐和园有桥三十多座,最大的是十七孔桥,它连接东堤和南湖岛,这一岛一桥和桥头的廓如亭组合成昆明湖上最为突出的景观,隔湖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遥相呼应。十七孔桥长150米,宽7米,桥栏望柱上共雕有544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狮。这座桥的外形和柱头石狮据说是仿卢沟桥建造的。颐和园中最著名的桥要数玉带桥,它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一座拱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从造园构景来说,西堤的构筑丰富了昆明湖水上景致的层次,玉带桥恰好处于西堤的中段,又从立面上增强了视觉的起伏效果,所以说玉带桥是昆明湖的标志。西堤上其它的五座桥分别是界湖桥,腑(本)风桥,镜桥,练桥和柳桥。这些桥名都来源于古代诗句,反映了桥边的景物和园主人的造园思想。
各位游客,颐和园以它悠久的历史文化,高超的造园艺术,独特的中国山水园林景观,每年吸收数百万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它所包含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早已为国家和世界认可.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
1,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2,颐和园是对中国的造园思想与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