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历史合集:第二册
本书标签: 脑洞 

辞职总统前,孙中山想出三招防止袁世凯专权,却被袁一一化解

历史合集:第二册

权力制衡博弈:孙中山防袁三招与袁世凯的化解之策

1912年,辛亥革命的硝烟渐散,中华民国初立,政权交接的暗流却汹涌澎湃。彼时,孙中山为践行共和理想、稳固新生民国根基,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前,祭出三招,意图制约袁世凯权势,防其专权独裁,将革命成果毁于一旦。然而,袁世凯老谋深算、权谋手段高超,巧妙拆解应对,让这场权力制衡较量充满波折与无奈,深刻影响民初政治走向。

第一招:制定《临时约法》,缚袁于“法笼”

孙中山深知法律对权力规范之要义,主导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层面设限。这部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幅削减总统职权,总统政令须经内阁总理副署方能生效,旨在让袁世凯坐上总统位后,无法肆意独断专行,政务处置受内阁掣肘,内阁成为权力制衡关键枢纽,以集体决策、分工负责机制保障民主共和运转,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是用“法绳”捆住袁氏野心,保障革命党人在内阁有话语权,参与国政运作。

袁世凯初接大总统印,对《临时约法》佯装尊重,任用部分革命党人入阁,如唐绍仪任内阁总理,示以“合作”姿态。可不久,矛盾滋生,唐绍仪因坚守约法、维护内阁独立,与袁氏主张相悖,袁便暗中指使亲信掣肘,导致内阁运转失灵,唐绍仪被逼辞职,随后袁氏安插心腹把控内阁,以“因人设法”指责《临时约法》不合理,以实际行动冲击内阁制,让约法的权力制衡大打折扣,挣脱“法笼”束缚。

第二招:迁都南京,脱离北洋“老巢”

南京,作为革命党势力深厚之地、辛亥革命胜利象征,孙中山力主迁都于此,旨在让袁世凯脱离北洋军盘踞的北方,置身革命党与南方势力监督氛围下。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决议迁都南京,并派专使北上迎袁南下就职。袁氏洞悉“醉翁之意”,表面热情款待专使,应允南下,暗地却指使曹锟等北洋将领在北京、天津等地制造兵变,借口北方局势不稳、需坐镇弹压,煽动外国公使“劝告”南方妥协,以舆论、军事双施压,让迁都之议夭折,继续稳坐北京,依托北洋势力根基,保持对军政大权把控,化解孙中山这一“釜底抽薪”妙计。

第三招:保留革命党军队,以军“制衡”

为防袁世凯军事独裁,孙中山着手保留一定规模革命党军队,尤其在南方省份,像粤军、赣军等,依托地方革命力量整军经武,期望形成军事对峙“均势”,让袁氏不敢轻举妄动。这些军队由革命党骨干统领,心怀共和,可在关键时刻捍卫民主政权。

袁世凯则利用中央政权名分与财政优势,对南方军队分化瓦解、威逼利诱。一方面,以“统一军令”为由,克扣军饷、限制军备扩充,让南方军队发展受限;另一方面,拉拢部分将领,许以高官厚禄、政治承诺,使部分军队离心,或保持中立、或倒向袁氏,革命党军事“制衡”力量被削弱,难以对袁世凯形成有效威慑,袁氏得以在军事领域站稳脚跟,按己意操控军政局势,民初权力制衡尝试在其权谋运作下,无奈走向失衡。

上一章 太平军的阴影:蓑衣渡惨败与长沙之战,是天国命运的转折点? 历史合集:第二册最新章节 下一章 洪秀全金田起义后,可以说势如破竹,太平天国已然有了国家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