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历史合集:第二册
本书标签: 脑洞 

扶不起的大清:君主立宪制也救不了大清, 革命之火已然悄悄燃起

历史合集:第二册

扶不起的大清:立宪幻梦与革命曙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清王朝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犹如一艘千疮百孔、飘摇欲沉的破船,试图抓住“君主立宪”这根救命稻草,挽狂澜于既倒。然而,种种努力终是徒劳,革命之火已在华夏大地悄然燎原,愈燃愈旺,注定了大清覆灭的命运,背后是历史积弊、现实矛盾与民心向背的复杂交织。

立宪缘起:危机倒逼下的无奈尝试

甲午惨败,列强环伺瓜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割地,让大清颜面扫地、国库空虚。有识之士目睹东邻日本借明治维新、立宪改制崛起,国内绅商、知识分子群体受西方思潮影响,呼吁清廷变革政体,以求富强。同时,民间反清情绪暗流涌动,革命党活动频繁,为缓和矛盾、延续统治,清廷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宣布预备立宪,试图借“仿行宪政”之名,重塑国际形象、安抚国内舆情,开启这场看似“革新自救”之旅。

闹剧开场:“皇族内阁”戳破立宪伪装

清廷筹备立宪,进程拖沓敷衍,先是以“预备”为由,定下九年筹备期,漫长时限尽显其对权力割舍犹豫。1911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责任内阁”粉墨登场,却惊掉众人下巴,13名阁员中,皇族占比近八成,军政、财政大权紧握皇室亲贵之手,“立宪”沦为“集权”闹剧。本该代表民意、制衡君权的内阁,成了皇室维护特权、排斥异己工具,汉族官僚、新兴资产阶级与立宪派大失所望,辛苦奔走、翘首以盼,等来的是权力垄断,多年幻想一朝破灭,对清廷信任崩塌,社会矛盾不降反升。

民生困局:底层绝望,何谈立宪根基

彼时城乡,百姓深陷水深火热。农村土地兼并严重,地主豪绅巧立名目、重租盘剥,大量农民失地流亡,逢灾年饥民遍野,卖儿鬻女惨象丛生;城市手工业受洋货倾销冲击,工厂工人在恶劣环境中高强度劳作,微薄薪资常被克扣拖欠,生活朝不保夕。而清廷为筹备立宪、编练新军等,加征捐税,“新政”负担多转嫁底层,民众未享改革红利,反遭其害,对清廷所谓“立宪”无感,只盼生活安稳,求生存本能驱使,内心更倾向能带来彻底改变的革命力量。

革命蓄势:星火燎原,推翻清廷成大势

与清廷立宪闹剧同步,革命火种早已遍撒华夏。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汇聚力量,在海外宣传革命、募集资金,国内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相继爆发,新军、会党、知识分子投身其中。武昌城一声枪响,新军起义如星火,瞬间成燎原之势,各地响应,革命党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大旗,得民心拥护,民众踊跃参军、助饷,十四省纷纷独立,清廷顾此失彼,派北洋军镇压亦指挥失灵,地方督抚离心,“君主立宪”无力回天,革命洪流滚滚向前,终在1912年,将延续两百余年清王朝彻底埋葬,迎来中华民国新纪元。

上一章 太平天国为何要孤军北伐?浩大的北伐为什么仅坚持了两年就覆没? 历史合集:第二册最新章节 下一章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战略失误?为何后世认 为这个决策是个败笔